北京 (86) 010 8555 0787 上海 (86) 021 6128 3397

Category: 行为管理

最近,我们收到了多位家长的咨询,她们反映孤独症孩子有大喊大叫的行为,对此感到困惑不已,不知该如何应对,因此向我们寻求专业的建议。针对这一问题,AP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督导谭璧瑜女士(June)给出了专业的解答。 为了有效改善孤独症孩子行为问题,家长需要做以下两个步骤: 分辨孩子出现干扰行为的情境 分析得到的信息,理解行为的功能 常见的行为功能有哪些 想得到一些东西 逃避不喜欢的任务 想要引起关注 自我刺激 发泄情绪 控制欲   为了让家长们更加清晰地掌握应对孤独症孩子行为问题的技巧,督导June举了两个例子以帮助大家充分理解: 举例 01 如果孤独症孩子大喊大叫的目的是希望逃避要求,家长可以怎样做? 01提高孩子对不同情况的忍耐力 比如对要求的忍耐,被要求要"等待"或者被拒时,孩子也能承受。 02提高孩子的服从性   开始时, 只要求孩子完成他特别喜欢的任务, 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去表扬和奖励他服从指令, 然后再慢慢提高指令的要求。 举例 02 如果孤独症孩子大喊大叫的目的是想得到一些东西,家长可以怎样做? 教授孩子沟通技巧 当孩子想要某些东西时,他要知道他应该用语言来表达,而不是通过大喊大叫的这种方式,如果他的语言表达技巧还未成熟,我们可以先教他更简单的表达方式,例如指着想要的东西,或通过拉着大人的手来表达需求。 相反,如果孩子通过大喊大叫的方式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那干扰性行为就达到它的目的,后续这种行为就会再次出现。 要改善行为问题不容易 需要一定的时间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去教孤独症孩子合适的替代行为,这会对家长或老师带来压力和困扰,到最后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避免那些会令孩子出现干扰行为的情况发生。 所以除了刚才说的分析和相应的训练,保持耐心也是成功的关键!

在处理孤独症儿童的各种问题时,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明确干预目标,制定干预计划,并持续激发与维持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探索如何将学习过程变得自然、有趣且贴近生活。 为什么孤独症儿童会逃避任务? 孤独症儿童逃避行为常见的触发点包括: 期望过高、任务过于困难或耗时过长、任务对孩子来说显得枯燥无意义;此外,孩子身体不适或环境中的干扰(如噪音、光线、气味、人多的地方或活动)也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从而增加逃避的欲望。如果环境中摆放了许多玩具或物品,孩子可能会因为想获取这些物品而逃避任务。 更重要的是,孩子逃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在动机不足,而家长或老师未能有效运用社交和外在奖励来激励孩子坚持完成任务。 如何应对孤独症儿童的逃避行为? 如果孩子逃避是因为任务太难,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或教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帮助,并鼓励他们坚持完成任务。 如果逃避是由于环境干扰,我们可以教孩子冷静面对,学会忍耐,表达不安或暂时离开。另一种正向的方法是教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安情绪,并通过自我转移来缓解,例如吃东西、喝水、听音乐、唱歌或玩玩具。 在众多方法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升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服从性,让他们理解并体验到服从的好处,例如:服从不仅能帮助他人、让父母开心,还能让他们更快完成任务并获得休息时间,同时享受努力做事带来的外在奖励和内在满足感。 如何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服从行为? 逐步引导 要提升孤独症孩子的服从性,首先需要找出家中常提出的要求,并评估孩子对不同要求的服从比例。然后,将这些要求分为不同等级,从孩子最容易服从的要求(如吃薯片)到最难服从的要求(如停止玩手机并完成作业)。当孩子服从要求时,应立即给予多种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服从的简单性和高回报。随后,可以逐步提出孩子较难服从的要求,并提供不同的奖励,让孩子体验到服从的好处,从而培养服从的习惯。 有效的教育时机 有效的教育应当在孩子心情平静且对学习有兴趣的时候进行。如果等到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才强行灌输道理,希望他们学习,那么效果可能很差,就像试图在一个情绪激动的人冷静下来之前说服他一样,最终可能只是白费口舌,甚至加剧烦躁情绪,损害亲子关系。 即时处理逃避行为 要即时处理孩子的逃避行为,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他们逃避的原因。如果孩子的逃避是出于身体不适或环境压力等合理原因,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需求;相反,如果逃避行为不合理或方法不当,我们应确保这些行为不会得到强化。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立即拿走他们正在享受的物品或减少对他们的关注;如果孩子平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服从听话的,可以尝试平静地要求他们停止当前行为,或引导他们进行其他活动以分散注意力。非必要时,尽量避免动手制止。处理逃避行为时,家长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了解环境的限制及自身的能力,因为孩子可能会以更激烈的方式测试我们的底线。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放弃,不良行为可能会被强化;相反,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并理解这些反应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家长和孩子都将从中受益,并享受长期的努力成果。  

在处理孤独症儿童的各种问题时,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明确干预目标,制定干预计划,并持续激发与维持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探索如何将学习过程变得自然、有趣且贴近生活。 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孤独症儿童会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这些话语的含义,感到困惑;或者这是他们试图与他人沟通、对话的方式;也可能是以此作为自我娱乐或情绪调节的方式。 明确孤独症的干预目标 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什么?如果孩子的问题是理解能力不足,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他们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并学会根据情境说出相关的内容。 如果孩子重复话语是为了与他人沟通,我们则应教孤独症孩子如何邀请别人一起玩耍、分享或日常沟通等社交技能。 如果重复行为是为了自我娱乐或缓解情绪,我们则需要积极拓展孩子对不同玩具、活动和社交场景的兴趣范围。 制定有效干预计划 如何积极拓展孩子的兴趣?许多家长和老师曾尝试拓展孩子的兴趣,但往往以失败告终,令人感到沮丧。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包括孤独症孩子频繁进行的行为和日常喜好,如外出散步或看电视。通过系统管理这些活动,适时引入与撤出,避免孩子因过度接触而厌倦或沉迷,从而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兴趣。有时,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行为,如超市购物、整理物品或推购物车,可能暗示他们对角色扮演、整理或推购物车等活动感兴趣。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接触并深入探索这些兴趣点。 面对孩子可能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尝试,展示活动的乐趣,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的眼神和表情,判断他们的参与程度。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便应深化这一兴趣;如果孩子兴趣减退,不要急于更换玩具,而应灵活改变玩法,巧妙地将孩子的兴趣点融入活动中,投其所好,效果可能会更好。例如,如果孩子喜欢花,我们可以将花贴在图书的每一页上,让孩子在翻页时能触摸到花,从而提升他们对图书的兴趣;或者用橡皮筋将花和铃铛绑在一起,让孩子摇铃,激发他们对乐器声音的兴趣。 当孩子重复刻板话语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当孩子重复刻板语言时,家长或其他照顾者们应保持冷静,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他们沉迷其中或将这种行为变成习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可以是改变话题,或者引导孩子去做他们当时应该做的事情。然而,更积极有效的策略是拓展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活动来自我娱乐、缓解压力。同时,提升孤独症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社交意识,帮助他们分辨适当和不适当的行为,并学会如何控制自己以及如何有效获得他人的关注。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一些类似的经验: 孩子不小心弄伤流血了,家长才刚帮他们贴上了胶布(创可贴),不到2秒钟就被撕下来了,无论如何劝说,孩子都不肯把胶布(创可贴)重新贴上。孩子似乎十分抗拒身上被放上东西,如家长坚持要贴上,孩子会大发脾气。 家长可以跟孩子练习以下的小活动 1.先选上孩子比较轻松的时候,如他在听儿歌或在吃零食时,把贴纸贴在衣服上数秒,然后再拿下,当孩子能保持冷静,夸奖他及给予强化。 2.连续几次练习都能冷静,就可逐渐把难度增加,把时间拉长及由贴上衣服上转到贴在皮肤上,也从贴纸转回胶布(创可贴)。 3.经过有系统及结构化的练习,孩子对身上被贴上东西的忍耐力会越被提高,久而久之,身上被放上东西及轻松的感觉也会连结起来。 小贴示: -练习初期可让孩子选自己喜爱的小贴纸,以增加参与练习的动机 -家长应选大家都比较轻松的时间做训练,避免只在紧张关头作一次性的练习 -应经常改变放在身上的东西,可以是帽子、围裙、外套、主题公园的入场证等 胶布(创可贴)只是例子之一,若孩子拒绝刷牙或有挑食问题等,我们也可应用同样的原则,先清楚分析孩子固执行为的原因,例如,他拒绝刷牙可能是因为他讨厌嘴里有东西或者水黏在下巴上的感觉,又或者是因为他不喜欢牙膏的味道。找出原因后,通过有系统地调节任务的困难度,及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提高孩子对这些事物的接受度。

让孩子独立完成日常常规能培养独立性,提高孩子对环境的认识,并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有些时候,孩子因为受环境影响干扰或缺乏持续注意力而无法独立完成常规任务,导致家长要提醒孩子继续或指导他们才能完成常规。 以下,我将与你们分享如何调整常规的选择和向你的孩子提供帮助的方法,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减少家长的辅助监督。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一些必备技能如:有能力完成常规里的步骤,能应用视觉表以及有能力持续关注一段时间。   做出常规的选择 虽然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更多常规,我们也需要理解孩子的长处,决定从哪个常规开始或教导。常规的步骤应该包含着孩子已经学会的技巧。例如,如果常规的步骤需要孩子换鞋,他们需要先有能力独立脱/穿鞋。在转向复杂的常规之前,先关注或练习基本、简单的常规,以发展孩子的独立性。 日常常规 简单 复杂 准备上学 换上校服 换上校服接着收拾书包 午餐时间 洗手 洗手过后接着准备餐具 学校里 把背包放进柜子里,然后拿出水杯/点心盒到课室里 把背包放进柜子里,然后拿出水杯/点心盒到课室里。接着自己向老师点名   协助 协助类型 肢体辅助孩子或用语言告诉他们如何完成常规,会降低孩子的独立性。为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视觉表会比较适合学习目标的实现。另外,利用视觉表也能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你也可以用不同视觉表教导常规。例如可以是翻转页类型(像个日历), 图片条或工作清单。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符合他的视觉表。 提供协助 开始的时候,把视觉表提示摆在孩子能看见的地方。例如在教导洗手这个常规任务时,视觉提示可以放在桌面或墙上。这样能降低操作的复杂性,也能让孩子能更顺利跟从视觉表。另外,刚开始的时候,你也可以指导孩子完成所有常规的步骤。过了几个回合的练习,你就可以开始淡化协助。以下例子显示如何渐渐淡化协助。 第 1 阶段:根据图片做出指示然后引导孩子完成所有步骤 第 2 阶段:根据图片做出指示并指向完成步骤的对象或位置,让孩子自己完成余下步骤 第 3 阶段:根据图片做出指示但不指向完成步骤的对象或位置 第 4 阶段:允许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步骤 发展独立能力 家长的监督 当您的孩子能够利用视觉提示独立完成常规时,您可以开始减少对孩子的监督。逐渐增加您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直到您能够走出房间。如果出于安全考虑,需要和孩子在同一房间内,您可以尝试逐渐减少您对孩子的关注,让他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以下我列出如何能减少您对孩子的关注的例子: 第 1 阶段:成人在小段距离内关注孩子 第2阶段:成人在小段距离内,80%的时间关注孩子 第3阶段:成人在小段距离内,50%的时间关注孩子 第4阶段:成人在小段距离内,20%的时间关注孩子 循序渐进减少视觉表的辅助提示 如果您的孩子开始熟练常规的步骤,您也可以开始逐渐减少视觉表的辅助提示。 淡出图片/句子:对于图片,您可以淡出图片上的颜色,把它变成没那么明显。如果您有清单,可以把句子中的的一些单词换成空格。 例子: 淡出最后一张照片/句子:在常规的最后一步留下一个空格。继续删除最后的一步,直到留下初始图片/句子。 例子:   理想情况下,视觉提示应该完全淡出,孩子不需要依赖视觉提示完成常规。但是,这也需要根据您的孩子学习能力和常规任务的复杂性而定。视觉提示能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里继续独立完成常规,并减少成人的关注或监督。 帮助你成功的小贴士 –要让孩子顺利地完成常规任务,他需要时间和机会练习。选择一个恰当时间,在您不着急的时候与您的孩子练习常规任务。如果他们做错,您可以纠正或与您的孩子反复练习步骤或常规。 […]

家长的疑问:我的儿子今年6岁,患有自闭症, 经过2年的训练,现在能主动与人打招呼并保持目光接触, 但他仍有自我刺激的行为,如摇头及手部不自觉地摇晃等动作,在公众场所不免令我有点尴尬,请问除了当场喝止之外,我还可以如何处理呢? 长远来说又该如何根治或改善呢? Autism Partnership 的建议: 在我超过二十年干预自闭症儿童的经验当中,常遇到家长提问有关如何干预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的问题。其中,大部分孩子的年纪都相对地年长。幼儿年纪小,还不懂事,问题大概并不急切;但是,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自我刺激行为逐渐突出,甚至惹来其他人歧视的目光。 虽然从行为表现来看很奇怪,但是明白沉迷于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却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环顾四周,你会察觉到其实正常发展的人也同样有一些自我刺激行为,例如:有些人总是常常拨弄头发、抖脚、把脚趾卷起,咀嚼口香糖等,我们做这些行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要得到那种过瘾的感觉。它能消磨时间;在沉闷时,又能刺激五官。有时候,这些行为甚至是我们消除压力和困扰的渠道。 其实,自闭症孩子的情况也是一样。他们大部分的游戏和社交技巧都相对较弱,导致孩子一整天都百无聊赖,唯有借着沉迷在自我刺激行为来消磨时间。正常发展和患有自闭症孩子的差别就是在于这些行为不至于影响他们学习,以及日常生活,而且,这些行为的频繁和强烈程度都不至于突出。由于我们某程度上都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所以我们都克制自己的行为,使其不至奇怪。相反,基于部分自闭症孩子对社交认识的缺乏或对别人看法的不在乎,令他们的自我刺激行为频繁和强烈得多。 处理自我刺激行为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我们要相信这些行为并不是一种需求。外界有些人会视这些行为是自闭症孩子的一种需求、是必要的,我们却不赞同。举例来说:我们不会视一个巧克力爱好者疯狂吃黑森林蛋糕的行为为需求。同样地,我们不会视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为需求,它只是一种爱好和渴望,有时候,亦可能是用来舒缓压力或困扰的应对方法。 假设孩子沉迷在自我刺激行为的目的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话,我会给出以下四项建议: 1. 建立和教导适当的替代技巧:语言和认知很多时候都是自闭症孩子的课程重点,但游戏和娱乐技巧却很容易被忽略。一个有效的游戏技巧能教导孩子如何有建设地利用他们的自由时间。大家可尝试有系统地把游戏技巧逐步拆分,然后一步步为孩子提供训练,这是一个能有效地减少孩子作自我刺激行为的好方法。 2. 建立和教导日常生活常规或家务:孩子越来越大,教学范围亦不再局限于游戏技巧,家长也可考虑教导孩子一些适龄的家务,例如:准备晚饭常规(于晚饭时间前在饭桌上为每人放置一套餐具)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在你教导了一些以上两点提及的技巧后,你对干预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就会倍感容易。由于孩子已学会了一些替代技巧,你只需在孩子作这些行为的时候及时喊停,然后把他们的专注力转移到他们已学会的游戏或家务上。 4. 在孩子没有作这些行为的时候或在他们有建设地利用时间时,把握时机,提供鼓励、赞赏和奖励。 有些情况可能需要采用到一些具体的行为制度。 由于行为制度的程序颇为复杂,家长可能需要一些训练才能更有效地使用,我们将来会就行为制度再多作解释。 家长们在干预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时无需感到担心害怕,因为问题不会因此而恶化的,同样,也不会引起其他问题;相反,如果我们选择不干预的话,孩子的问题只会日益严重。 在没有接受适当干预的情况下,自闭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是不会逐渐消失或得到根治的。 切记我们在帮助孩子不要作这些行为时,教导他们一些正确的技巧也同样非常重要。 假如孩子作自我刺激行为的目的是作舒缓压力或困扰的话,由于这相对复杂,处理手法也不太相同。 我们会在日后的文章里讨论。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半夜睡醒都是一个常见的睡眠问题。很多时候,孩子半夜醒来,往往感到疲倦,但由于久久未能重新入睡,他们就会慢慢醒来,部分孩子会开始玩玩具、把房间灯亮起、四处走、在床上乱跳、或跑到父母床上等。因此,我们可以教导孩子如何自己入睡,为他们选择和培养一个能促进睡眠的对象或活动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培养一个能陪睡的对象的原理就是要使孩子一接触到这对象,就能把他们带入睡眠模式,令他们更轻易入睡。 1、例如:当孩子有睡意时,家长可给他一只玩偶、一条毛巾或一张小被子,令孩子习惯睡觉时就有该物件在身旁,慢慢地,孩子只要看见或接触到此对象,就会联想到睡觉。陪睡对象的好处是即使孩子半夜醒来,只要自己拿起这对象,就能借助它重新入睡。孩子学会半夜重新入睡后,就会逐步不再需要陪睡的对象。 2、让孩子睡觉前喝牛奶也可以是另一种促进睡眠的选择。只要随后喝水,减低患蛀牙的机会,其实问题都不大。另外,在孩子要睡觉的时候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柔和的音乐能令孩子放松情绪,增加入睡的机会。 另一方面,家长要注意:即使孩子半夜醒来看似精力充沛,家长也不要让孩子做任何与睡眠无关的活动,例如让他看电视、玩玩具、吃零食等。 环境方面应该尽量减少刺激,保持幽静,以及灯光柔和。这些因素都能有效地帮助孩子重新入睡。 除此之外,假如孩子离开床的话,家长需要保持冷静,以及平和的态度,不要激动地责骂他们,刺激双方的情绪。你要利用最少的注意力、最少的对话、最平淡的面部表情和最少量的身体接触把孩子重新带回床上。 过程中家长可能需要多次重复来回把孩子带回床上,甚至可能要和孩子发生争执,但我们要坚持,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谨记:只要你能成功有效地教导孩子自己入睡,你和孩子都能一觉到天亮。那时候,一切努力都来得值得。 若你的孩子同时面临着入睡的困难,以下附上《如何教导孩子独立睡觉》的文章链接,方便大家参考。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潜力,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也是如此。然而,许多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由于缺乏服从性,也就是不听话,而无法开始他们的学习之旅。孩子不服从的表现可以是被动的(例如:无视指示)或主动的(例如:抱怨和哭泣、变得暴力或伤害自己)。我们要明白的是,孩子的不听话可能是故意的,但也可能是由于缺乏理解或动机。 AP新加坡中心的临床总监黄美珊女士在上部分的文章中,提供了有关如何提高服从性的分步指南。在这里,她会提供一些家长、照顾者或老师可以参考的提示和考虑因素,以提高孩子的服从性。 提示和考虑因素:如何让孩子遵守并跟从指令 提示1:贯彻执行 尽量只提出你有信心贯彻执行的任务,因为贯彻执行代表你可能需要协助孩子完成任务。例如,如果你要求孩子收好玩具,但孩子并没有做,你可能需要手把手的协助孩子收好玩具。你必须坚持到底,否则孩子可能会学到不听话或者不服从是可以的。 提示2:提供给孩子有兴趣的选择或强制的有兴趣的选择(必要时) 如果孩子表现出很多的控制行为,这可能是一个考虑因素。提供给孩子有兴趣的选择(例如,「你想要冰淇淋还是想看视频?”)。必要时,提供强制的有兴趣的选择(例如,「你想现在洗澡还是两分钟后洗澡?」)。 提示3:先从孩子喜欢的简单而且有动力的任务开始,之后才探索他/她不太喜欢的任务 首先让孩子做一些简单而有动力的事情。一个好的例子是,让他们吃最喜欢的零食或者玩他们最喜欢的玩具。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他们遵循你的指令时,你会有机会表扬和奖励他们。渐渐地,过渡到孩子不太喜欢的指令,当孩子有遵守指令时,要继续给予他们表扬和奖励。 提示4:在简单、有趣和喜欢的任务之间加插不太喜欢的任务,以促进服从性 将不太喜欢的任务加插在简单、喜欢的任务之间,这样做更容易促进和增加服从性。 提示5:保持一致的期望,并给予一致的后果 一致性是关键。要确保规则是相同的一致的,并贯彻执行。不要更改规则,因为这可能会令孩子感到困惑或者混乱。 提示6:必要时,早点让步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作出让步,特别是如果你知道孩子可能会升级为更严重的行为,例如发脾气。另外,如果你因意外情况而贯彻执行已定的规则,也建议尽早让步。假设孩子在繁忙的商场里要求吃冰淇淋,而你知道如果拒绝他的要求,他就会发脾气,那你应该在他第一次要求冰淇淋时,就给他。 提示7:要记得表扬和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 当孩子遵循指令时,要奖励他/她。很多时候,父母会在孩子表现不佳时关注孩子,但当他们表现良好时,却忘了奖励他们。请时刻记住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 提示8:当孩子不服从时要保持冷静,以避免孩子故意的不服从行为所引起的反应 当孩子不遵循指令时,你应该保持冷静并尽可能保持中立。有的时候,孩子会故意表现出不服从以引起你的注意。保持中立可以阻止这种故意的不服从行为。另外,生气可能会导致更混乱的情况,有时甚至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考虑这里提供的提示,并阅读「如何让孩子遵守并跟从指令? (上)」的分步指南。这份完整的指南会帮助你成功令孩子听从你的指令和听话!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