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当中的“辨别能力”是我们在应用行为分析(ABA)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当我们使用该词时,指的是分辨两件物件的能力。换句说法,就是知道那个物件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当学生明白到辨别之后,治疗师便可以有系统地建立不同概念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讲解几个关于决定不同辨别中常见的情况。 1. 不同词汇的分辨 当教导小朋友分辨时,要留意物件的分别。例如,当教到一个新词彙,你需要指出两种物件的明确分别。所以,当你教导“车”这个词彙时,你需要准备马,椅子和球等等的其他选择作辨别用途。然后,当小朋友成功分辨,你便需要找和车较为相似的一些选项,例如巴士,单车,电单车和电车。如果小朋友也能成功分辨到对的物件,你便能知道他明白车的概念了。 2. 范围的复杂程度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他们会看见什么。其中一个元素是有多少选项或干扰物件。例如在三个物件的范围中找出正确物品,会比在十种中找到正确物品较为容易。另一重要元素是范围的大小和范围内东西摆放的整齐程度。 3. 素材的不同 众所周知,给予小朋友多种例子对于教导他们一个新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当教导一个新词彙,比方说要教“狗”,如果只用一张图片,小朋友便会只学习到该张图片中的狗,因此必须用不同的图片及不同种类的狗来教导“狗”这词彙。 4. 做动作 当教导小朋友明白动作,必须留意动词的组合。同样地,首先你需要选择一些截然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把“饮”和“吃”放在一起教,并不是一个好的例子。相反,“推”和“扔”一起教可能是不错的目标,因为这两个动作看起来较不一样。另外也需要留意,如何把物件跟动词配合在一起。你不能每一次都用同一个动作配合同一个动词。反之,你需要利用不同的组合,否则小朋友一看见物品便会知道需要做什么动作,而忽略到聆听指示中的动词。 5. 动作及物件的组合 当你开始把动作和物件在你的指令中配合起来,你可以先把一个物件放在桌面上。但是,当提出不同指令时,你需要慢慢把桌面上的物件数量增加,这样才能确保小朋友知道应该做那一个正确的动作和正确的物品。 6. 简单指令 当教导一个新指令,我们经常会从“拿纸巾”,“推车”或“抹咀巴”开始。当你在给予这些指令时,你需要想一想这些物件要如何配合。例如当你要教“开门”这个指令时,不要把门完全关上,而是把它半掩,这样才知道小朋友明白“开”和“关”的分别。 以上是一些训练语言和动作辨别的重要考虑。多顾虑到这些要点,便能帮助你的小朋友学习得更快更有效率。
部分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小朋友和家人上街时,经常会突然松开照顾者的手,飞快地跑开。这些行为往往令家长感到很烦恼,一方面担心小朋友会遇到危险,另一方面也会感到尴尬,因为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在街上追着小朋友跑或大声叫他们停下来。 其实很多时侯,小朋友跑开并非因为他们顽皮,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危险意识,想做便做。 当他们看见自己喜欢的地方或物件 (引诱)时,他们便立刻奔跑去想到的地方。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教导小朋友跟从及等待的技巧。 第一阶段 – 跟着走 家长可以准备代币或贴纸,找一个小朋友不容易及少机会跑开的地方 (例如家中或大堂),然后对小朋友说:「我们现在练习跟着走,不跑开。」,家长可先拖着小朋友,以平常速度走两三步,然后赞赏并给他一个代币或贴纸。其后,家长需重覆以上步骤,直到他储满所有代币或贴纸,然后即时给予奖励。 这阶段的目的是要让小朋友明白走路时要跟着大人,找一个小朋友不大机会跑开的地方可令成功率提高。当小朋友可以稳定地跟着家长走路时,家长可以慢慢提高要求,例如要求小朋友跟着走五至六步,甚至更长时间才给予一个代币或贴纸。 第二阶段 – 容忍引诱 当小朋友明白跟着走的意思后,家长便可展开第二阶段的训练。这阶段的目的是要让小朋友即使看见喜欢的地方或物件(引诱),也会继续跟着大人走,不跑开。在这阶段,家长可先在没有引诱的地方作为练习的开始,并给予代币或贴纸作奖励,当小朋友得到数个代币或贴纸后,便可以开始往一些较高危(有引诱)的地方走,这时侯家长应频密一点给予小朋友代币或贴纸,以提醒他们应有的行为。 第三阶段 – 教授沟通语言 对于一些语言能力较高的小朋友,我们可以在这阶段教授他们「利用语言指出他们想去的地方」。当家长看见小朋友有欲望去某个地方,可立刻口头提示小朋友:「说,我想去那边!」。 当小朋友跟家长说了一次,便立刻答应他,并慢慢和他一起走到目标地点。若小朋友在口头提出之前跑走,家长应立刻阻止他成功跑走,并对他说 :「你没有跟着我走!」, 再回头倒退数步,作为不跟着大人走的后果。 当小朋友每次皆能跟着走,不跑开,并能运用语言提出想去某一个地方时,家长可以开始叫小朋友等一下或拒绝小朋友。若小朋友能冷静听从,家长应大大地奖励他! 第四阶段 – 减退代币或贴纸 在这阶段,家长可以开始拖长给予贴纸的时间,也可以在小朋友跟从走一段路后才给一个代币或贴纸,最后甚至可以不用代币或贴纸,直接去到目的地才给予小朋友奖励。例如先对小朋友说:「我们去超级市场,记着要跟着走不跑开!」,然后一直走到目的地,中途若小朋友跑开,可以回头走一段路,再重新开始。 欢迎到“AP课堂”,免费学习更多ABA技巧及课程。
虽然自我伤害行为不是自闭症儿童中十分常见的症状,一旦它们出现,就最令父母担忧。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个案例。L是一个26个月大的男孩,可以发数个音,但都是没有意义的声音。当L第一次来到Autism Partnership时,他一直被妈妈抱着,他看起来很高兴,对环境很好奇。但当妈妈试图把他放下来,想让他玩玩具,他大哭起来,开始打自己的头,更猛烈地把自己的头撞在墙上。这自我伤害行为一直持续,甚至在妈妈再次抱起他后,仍继续打自己。即使妈妈许了多次的承诺,她不会离开,她一定会回来,L似乎不明白,仍然非常不安。 透过观察,我们发现当L遇到其他令他不安的事件时,例如当他无法修理他的玩具,当他玩耍时被打断,或者当他的欲望不被立即满足时,他都会表现相同的自我伤害行为。你可以想像到,L和他的父母每天都承受多重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L的自我伤害行为是不自觉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优势而故意做的。干预开始于教导L用更适当的方式来面对令他不安的事件。首先从与妈妈分离开始,然后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我将解释如何教导L面对其他令其不安的事件。 课程1: 学习如何等待 教学开始时,把木块清楚地放在一个篮子旁边。木块的数量代表妈妈抱起他之前L必须等待的时间。当所有的木块被放入篮子里时,妈妈会立刻把他抱起。逐渐地,木块数量将增加,以进一步增加他对等待的容忍度。由于L对妈妈试图把他放下的动作已非常敏感并会出现自我伤害行为,所以我们设计了有系统的脱敏程序。 阶段1.妈妈抱着L,治疗师移动L的手柄木块放进篮子里。 阶段2.妈妈抱着L,治疗师给L木块,并给予指令请他放进篮子里。 阶段3.把木块放在桌子上,治疗师要求他放入篮子,妈妈同时放下他。 阶段4.把木块放在2米远的桌子上,治疗师会要求他放到篮子里,妈妈同时把他放下。 阶段5.把木块放在2米远的桌子上,妈妈先把L放下,然后治疗师要求他放进篮子里。 重复练习,由于他逐渐理解和体验到等待就能让妈妈回来,L会渐渐脱敏,对妈妈要放下及离开他这事有更高的忍耐力。这时可逐步增加他需要放置的木块数量以延长等待时间。 课程2: 自发表达欲望 假如一个人不能表达他想要的东西,他很容易感到沮丧。当沮丧堆积起来时,可能会发生更多的极端行为,例如自我伤害。因此,教导L自发表达欲望是帮助减少自我伤害行为的关键。 当L第一次来到AP时,L只能发出有限且没有意义的“啊”声。教学首先从L只要说“啊”,然后他就可得到他想要的。这是我们常用的“诱发沟通”课程。治疗师设计情景,当L有欲望时,通过停止和等待,促使他发出声音来表达。例如,当L即将拿到他最喜欢的火车时,治疗师会阻挡它,直至L说出“啊”,才把火车给他。当所有气泡爆破了,治疗师会放棍子在嘴边和等待,直至L说出“啊”,才吹出气泡。(详见早前关于诱发沟通之文章)。 首先用玩具练习,然后当他开始在课程1可以等待妈妈的时间较长时,就可以设计情景为妈妈把L放下,直至L说出“啊”,妈妈才抱起他。(当L能掌握较多不同发音时,就可把要求提升至较近似的发音,如”抱”vs ”波” vs ”车”)随着重复的练习,L逐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让妈妈回来,他感到极沮丧的机会会大大减少,自我伤害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嘟嘟嘟嘟。请小心车门⋯⋯”这是我其中一名学生家长每天面对的挑战,她的儿子热爱港铁,无论在家中玩耍、吃饭、洗澡或在走路、在学校、在巴士上都重複上述广播,有时的确让人觉得其很可爱,但有时却让妈妈觉得尴尬。 自言自语是自闭症小朋友很普遍的表现,有些只有令人不明所以的发音;有些则有具体内容,但往往在不适当的场景下重覆。大多情况他们都似乎会越做越开心,甚至专注得不理周遭的事物,让他们白白错失很多学习及建立良好社交关係的机会。当小朋友专注于自言自语时,家长大多会软硬兼施,一方面严厉的叫停小朋友,一方面耐性解释如“这样会影响其他人呀”,“会令人不喜欢呀”,“要在那裡才可説的”之类,家长期望小朋友可明箇中道理,重中学习,避免再犯;有时则拿出小朋友心爱的玩具糖果等尝试分散其注意力。大人叫停,小朋友大多会停止,可是很多时候又很快故态复萌,甚至几秒后又再重複同一説话,这往往让人觉得十分气馁。 要更有效改善小朋友自言自语的情况,就要先了解其原因,这大概可从何时发生来推断出来。一般有两大原因。 第一,小朋友无所事事,觉得无聊或不感兴趣的时候,他们用自言自语的方法来自娱,就像一般人闷的时候可能会把玩头髮、loop facebook一样。只是我们的小朋友大多兴趣比较狭窄,专注力较弱,变相无聊的时间较多。家长可能会有疑问“不对呀,他身旁已经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又有很多小朋友和他玩呀”,但只要细心看,你会发现小朋友已经没有注视玩具或其他人,早已失去了兴趣,觉得无聊。有时小朋友甚至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让其他人来娱乐自己,因以前曾经得到过父母耐心解释甚至得到心爱玩具等。 第二,则是小朋友出现特别不安的情绪时,例如生气、紧张、惊慌和气馁时。他们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舒缓自已不安的情绪,让自己心情好转。 针对第一类情况,重点是要减少其空闲时间,当然不是一味的与他玩耍或说话,更加要教导其有意义的运用自己的无聊时间。 在家中,可以教导其玩不同玩具的技巧,可以是个人活动,例如Lego、砌图、画画及劳作等,也可是家庭桌上游戏如Jenga、蛇棋和飞行棋等。 家长也可培养小朋友的自理能力,教导其负责家中的简单家务,例如收拾玩具、放好餐具、把衣物放进洗衣篮等。当然,更事半功倍的就是先从小朋友有兴趣的事物上着手,例如喜欢排列的小朋友大多会喜欢收拾书本回书架;喜欢玩水的小朋友,会喜欢把用完碗碟放进星盘中。 在街上,可以教导小朋友留意观察其他人,学习不同人物、地方、物件的名词和动词。 在学校,可鼓励小朋友做老师小帮手,负责派簿、点名、擦黑板的小责任;更应教导与同学相处的社交技巧,如小息时同学所玩的社交游戏,潮流话题等。 第二类情况,重点是增强小朋友更有效地运用合适的情绪管理技巧,并增加对挫折的忍受力。 在家中或学校里,应教导及鼓励小朋友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主动向家人及老师用言语表达,如“我今日不开心呀!”,“我好生气!”等,让他人可及时帮助小朋友更合适地舒缓情绪。家长可多观察,并积极与老师沟通,了解小朋友面对哪种困难时会特别容易引起情绪,从而在家中加强忍受力的练习。 总括而言,要长远及有效地改善自闭症小朋友自言自语的情况,不能只倚重身边人当刻的提醒及阻止,更重要是加强小朋友独立处理自己空闲时间及管理情绪的能力,应鼓励其发展更多不同的兴趣及活动。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虽然可能比较漫长,只要坚持,是可持续减少自言自语的情况的,希望资讯可以帮助到大家。 资讯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于1994年在美国成立,是全球最具规模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应用行为分析’(ABA) 治疗的专业机构。AP是由多位专业临床心理学家、应用行为分析治疗顾问及治疗师管理,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对一治疗、行为干预小组训练及海外谘询服务。
我们相信,优质的AP教学法™(APM™)能帮助每一位自闭症人士发挥其潜能,让他们变得更独立,拥有更美满的人生。
立即报名以获取更多有关ABA及自闭症的资讯。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
北京中心
上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