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有一位自闭症小孩,经常打其他同学。」幼稚园老师看来很懊恼。 我问:「小孩与其他同学,平时会一齐玩吗?」 「会,不过经常争玩具。」 我问:「你怎样做?」 「我想小孩分享,所以会叫他把玩具让给同学。」 我问:「他愿意吗?」 「不愿意,经常自己拿着玩具走开。所以我有时会把他的玩具收回来,交给其他人玩。」 我问:「小孩很不满吧?」 「对,他不但会把玩具抢回来,有时还会打人。」 我问:「有没有试过其他方法,帮助小孩与其他人创建良好关系?」 「有,我们安排了几位比较精灵活泼的学生,跟他一起玩耍;并且在有需要时,帮助他和照顾他。」老师望着我:「希望他们慢慢能够成为好朋友。」 我问:「进展如何?」 「我们已经吩咐同学要尽量迁就和提示小孩,可是进展并不理想。」 有些自闭症小孩,对别人的兴趣不足,没有足够的推动力用恰当的社交行为与朋辈相处。纵使他们对其他小朋友有兴趣,却因为社交技巧不足,未能与其他人成为朋友,创建友谊。 友谊建基于平衡,包括平等权力,平等付出,平等放低;友谊是需要双方面共同创建的。朋友就是「你为了我,我为了你」- 好像玩摇摇板般,双方有接近的力量,互相付出,互相迁就:你跳一下时我放松,我用力撑时你松脚,游戏才会持续好玩。如果只是单方面出力,控制摇摇板的上落,一方会觉得没有自主,另一方会很快觉得疲倦,令两者不能享受个中的乐趣,令游戏不能长时间维持。一段关系,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单方面付出,便会变成照顾及被照顾的关系,不是友谊。 自闭症小孩与朋辈创建友谊,需要天时、地利及人和:如果两个小孩是同班同学,或家庭朋友,并且有足够时间相处,他们便有机会一同享受有趣的经历;如果他们兴趣接近,便可以一同分享交互时的乐趣。勉强要求一些朋辈长时间配合自闭症小孩的需要,要他们只能选择自闭症小孩喜爱的玩具游戏,并要他们以适当的程序应对小孩的问题行为,只会令那些朋辈变成老师,不是朋友。 没有天时、地利及人和,老师或家长可以主动查找年龄相约的小朋友作为自闭症小孩的玩伴,定期安排他们见面。人数不用多,邀请一位小朋友便足够。见面时间不需要太长,30分钟至1小时的相处时间内,提供他们最喜爱的游戏活动,例如平时不准他们吃的零食,不能得到的玩具,没有机会看的卡通片,令他们的见面变得份外特别;相处时间短,可以令他们更加珍惜对方,不舍得分开;加上单对单的交互,变量比较少,情况容易控制,自闭症小孩与玩伴创建正面关系的成功机会大增。之后老师或家长可以再安排更多的小朋友加入,令小孩有机会在变量较大的小组交互中与其他玩伴创建友谊。
要教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Rainbow Leader”,他们首先应具备一些游戏需求技巧: 配对技巧 颜色概念 扫描技巧 核对能力 回顾ABA技巧– 社交游戏:
香港在支持自闭症儿童方面的政策存在不足,这让很多自闭症孩子在关键时期的干预训练被延误。Kasey的父亲曾努力为儿子探索多种干预方案,幸运的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带着Kasey参与了AP的训练计划。自去年11月起,Kasey开始在AP接受这一训练,并在干预期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据Kasey的父亲所述,Kasey之前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社交技能也较为薄弱,他也非常担心Kasey的如厕问题。在经过数月的训练后,Kasey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以下视频中,Kasey的父亲分享了他的真实感受以及Kasey在日常生活中的蜕变。让我们一同观看,深入了解Kasey的成长故事。
行为塑造是每一位好教练或老师时常会运用到的教学技巧。此技巧最重要的一环是透过工作分析,把孩子需要学习的技巧分拆为小步骤,由浅入深,由简单至复杂,一步步引导孩子学习到目标行为。例如当足球教练训练学员时,也会把技巧分拆。在训练球员能够把球准确地一传到位前,会先教导学员用正确的姿势把球踢出,定位长传,定位短传,移动中长传,移动中短传等等。教练运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把一个不懂踢球的学员塑造为一个足球好手。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运用行为塑造为小朋友作语言模仿的训练?当中又有甚么事情需要注意呢? 1. 订立最终的目标行为 有清晰的目标行为我们才能制定清晰的计划。在训练时,应该时常视图孩子现有的进度与我们所订立的最终目标行为的差距,从而知道孩子距离目标是否越来越近。 2. 把目标行为分拆为数个层次或阶段 订立了目标行为,便可把技巧分拆,将目标行为分为数个层次或阶段。我们可以回想及留意自己在做目标行为时的细微步骤,或观察别人做该行为的步骤来订立不同阶段。 3. 奖励与接近最终目标的行为 当孩子作出与目标行为有关连的行为时,便应立刻给予奖励,不要等待孩子做到目标行为才给予奖励。(例:若最终目标订为孩子能够准确地说出「猪」,但孩子现时不会模仿任何声音,那么当孩子能发出任何声音时便应给予奖励。) 最初的阶段可能会与最终的目标行为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应在孩子能够做到初步的行为时,便给予奖励。当孩子能够稳定地做到第一个阶段时,便把我们的要求提高至下一个阶段才给予奖励,如此类推,直至孩子能够完全掌握最终的目标行为。(例:当导师要求孩子作出声音模仿时,孩子能够稳定地发出一些声音,导师便可以开始对声音的准确性有要求。) 4. 使用区别性奖励 孩子能够做出与目标行为有关的反应才给予奖励,无关的行为则不给予奖励。(例:若已达至要求音准的阶段,便应在孩子发出与猪相似的声音时才给予奖励,不相似的声音便不给予奖励。) 行为塑造可以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技巧训练上。由于学习过程可能需要在短时间(约5分钟)内做多次相同的练习,我们在训练时应营造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而每一轮的学习亦应该以成功作为结束,以维持孩子的成功感,保持学习动机。 原文: Oh!爸妈 -运用行为塑造(shaping)令教导孩子变得轻松
什么是社交游戏?如何教导自闭症儿童培养社交游戏兴趣?让我们告诉你! 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展示了一些我们教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交游戏: 1. Rainbow Leader 彩虹领袖 2. Hammer Game 打傻瓜 3. Hawk in the Chase 老鹰抓小鸡 4. Hanky Panky 掉手帕 5. The Typhoon 大风吹
从远处可以看到,Etash正与两位同龄孩子一起围坐在儿童书桌旁,开心地玩着大富翁游戏。他的举止与普通的五岁孩童无异,活泼开朗的性格,注意力集中且善于交谈。但实际上,Etash大约两岁半时在印度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当时,医生建议他接受包括言语在内的多种干预训练,当时的Etash不仅接收语言信息有困难,还无法做出回应,缺乏目光接触和认知能力。 Etash的母亲Jai迅速察觉到他不寻常的语言能力迟缓和异常行为的警示信号。在他被确诊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后,Jai立即开始在网络上搜寻有关自闭症的资料和干预方法。她意识到应用行为分析(ABA)以及Autism Partnership (AP) 是比较权威的方法和机构。随后,Jai和她的丈夫决定迁居香港,为Etash报名参加AP的干预课程。 经过近两年的干预训练,Etash的语言能力显著提升,能够流利地说话并同时回答多个问题。他还学会了如何以逻辑性方式思考,比如主动告诉Jai午餐想吃什么,或是寻求帮助和问路。在家中,Jai为Etash设计了各种任务,如使用洗衣机洗衣服和在超市购物,他都顺利掌握了。在参加足球或篮球训练时,Etash也无需Jai的陪伴,能够独立完成教练的指示。最令Jai欣慰的是,Etash终于能够叫她“妈妈”了。 Jai说:“我花了些时间才学会如何积极促进孩子的成长。我认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才能,而非缺陷。我也学会了在孩子未能达到家长的期望时不轻易放弃或感到绝望。” 在五月初,Etash将完成APM密集干预课程,准备进入主流学校就读。他们计划这个夏天移居美国,并已开始搜集信息,寻找当地的ABA专业干预机构。
对自闭症小朋友的家长而言,每次让小朋友给别人打招呼都是一个考验。很多家长都留意到小朋友虽然没有视觉问题,但就总不能望着别人打招呼,每每需要提醒才望,一不提醒眼睛就乱望;质素也未如理想,往往只望半秒就不能持续了。家长大多会用不同方法尝试引小朋友望着自己或别人,如:用手遮挡小朋友两侧的视线、不断提示“望住我、望住我眼睛、眼睛在哪儿?”、拿起小朋友的手指猛指着自己眼睛等,但这些都不是常常凑效。 一般人会跟别人有持续的眼神接触除了因为表达礼貌外,更大的原因是希望接收眼睛发放出来很多有用的资讯,如别人是否有留意自己,大家有否看着同一样事物,有否和自己分享一样的情感等。自闭症小朋友一般较难明白这些比较抽象的非语言沟通,大部分也不太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致他们会主动跟别人有眼神接触的动力较低。自闭症小朋友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如牆上充满ABC或数字的海报、转动的风扇等,这通通都吸引了他的视线,他会好好望着你的机会一定大减。再者,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听到“望住我、望住妈妈”等说话,久而久之"眼神接触"和"不好玩的任务"成了挂钩。为了逃避不好玩的任务,小朋友就更加不望别人了。 要有效改善眼神接触,应着重于教导小朋友真正明白眼神接触的意义,并在其主动尝试有眼神接触时,让其得到相关的强化物,让他下次会主动望人的行为会持续增加。利用一些好玩的小游戏作为训练,可减少小朋友想逃避的行为。在训练初期,要先拿走令小朋友容易分心的事物,使你不需要太费力就得到小朋友最大的专注。 练习一:教导小朋友明白望人就知道别人是否也留心你,可以让你更快得到想要的东西 和小朋友玩一些他十分喜爱的互动小游戏,如抓痒、飞、按摩或唱歌等。在他最开心、最期待的一刻停下来,等候数秒,就在小朋友主动跟你有眼神接触的一瞬间,立刻继续游戏作为强化物,再加上口头奬励他“你望著妈妈,很好,我们一起玩吧”一首儿歌可让你们有至少有4次的练习哦。 小贴士:训练初期,或要刻意保持面对面的姿势,双方眼睛成同一水平,让小朋友比较容易成功。待小朋友逐渐掌握,就可回复比较自然的姿势。亦应慢慢增强难度,如初期只需望1秒就立刻继续游戏,掌握后就需要望3秒才继续,如此类推把时间拉长。 练习二:教导小朋友明白望人会知道别人是否有回应你,可更有效得到想要的东西 手执着小朋友非常喜欢的玩具(或食物),坐在会转的椅子上,背向小朋友,当他搭你膊头示意想拿或口头提出要求时,立刻转身并望着小朋友。若他当刻已望着你,就可给他想要的作为强化物,再加上口头奬励让他明白是"眼神接触"的好行为为他带来奬励;若小朋友3秒内都没有主动看着你,可转身返回原地,代表因为他没有望所以失去了奬励的机会了。 小贴士:可从双方眼睛在同一水平开始,慢慢就变成了小朋友站着、家长也站着的一低一高水平。到小朋友大致掌握技巧时,可将转身速度放慢,拉长他需要持续眼神接触的时间。 练习三:教导小朋友注视大家共同注视的事物,以得到所需资讯 预备五个以上的小杯(或小盒子),把全部杯翻转及一字排开,每个杯中间至少有10cm的距离,将小朋友喜欢的小玩具或零食放入其中一个杯内。游戏开始前,先给小朋友一些提示如“我把零食放在"这里"了”同时眼睛望着藏着小玩具的杯,及指令他可把杯拿开;如小朋友第一次就拿对了,就可以让他立刻吃掉小零食,因这反映了他刚真的有留意你眼睛;如小朋友拿错或在估,就应拿掉他的小零食,代表因他没有望而错失了机会。 小贴士:训练初期,看著杯的时间要较长,随著小朋友越来越掌握技巧,可増加难度至只瞄杯一眼,也把事前的提示渐渐删去,训练小朋友要常常自己主动留意别人的眼神。 资讯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于1994年在美国成立,是全球最具规模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应用行为分析’(ABA) 治疗的专业机构。AP是由多位专业临床心理学家、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督导及干预导师管理,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对一干预、行为干预小组训练及海外咨询服务。
虽然自我伤害行为不是自闭症儿童中十分常见的症状,一旦它们出现,就最令父母担忧。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个案例。L是一个26个月大的男孩,可以发数个音,但都是没有意义的声音。当L第一次来到Autism Partnership时,他一直被妈妈抱着,他看起来很高兴,对环境很好奇。但当妈妈试图把他放下来,想让他玩玩具,他大哭起来,开始打自己的头,更猛烈地把自己的头撞在墙上。这自我伤害行为一直持续,甚至在妈妈再次抱起他后,仍继续打自己。即使妈妈许了多次的承诺,她不会离开,她一定会回来,L似乎不明白,仍然非常不安。 透过观察,我们发现当L遇到其他令他不安的事件时,例如当他无法修理他的玩具,当他玩耍时被打断,或者当他的欲望不被立即满足时,他都会表现相同的自我伤害行为。你可以想像到,L和他的父母每天都承受多重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L的自我伤害行为是不自觉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优势而故意做的。干预开始于教导L用更适当的方式来面对令他不安的事件。首先从与妈妈分离开始,然后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我将解释如何教导L面对其他令其不安的事件。 课程1: 学习如何等待 教学开始时,把木块清楚地放在一个篮子旁边。木块的数量代表妈妈抱起他之前L必须等待的时间。当所有的木块被放入篮子里时,妈妈会立刻把他抱起。逐渐地,木块数量将增加,以进一步增加他对等待的容忍度。由于L对妈妈试图把他放下的动作已非常敏感并会出现自我伤害行为,所以我们设计了有系统的脱敏程序。 阶段1.妈妈抱着L,治疗师移动L的手柄木块放进篮子里。 阶段2.妈妈抱着L,治疗师给L木块,并给予指令请他放进篮子里。 阶段3.把木块放在桌子上,治疗师要求他放入篮子,妈妈同时放下他。 阶段4.把木块放在2米远的桌子上,治疗师会要求他放到篮子里,妈妈同时把他放下。 阶段5.把木块放在2米远的桌子上,妈妈先把L放下,然后治疗师要求他放进篮子里。 重复练习,由于他逐渐理解和体验到等待就能让妈妈回来,L会渐渐脱敏,对妈妈要放下及离开他这事有更高的忍耐力。这时可逐步增加他需要放置的木块数量以延长等待时间。 课程2: 自发表达欲望 假如一个人不能表达他想要的东西,他很容易感到沮丧。当沮丧堆积起来时,可能会发生更多的极端行为,例如自我伤害。因此,教导L自发表达欲望是帮助减少自我伤害行为的关键。 当L第一次来到AP时,L只能发出有限且没有意义的“啊”声。教学首先从L只要说“啊”,然后他就可得到他想要的。这是我们常用的“诱发沟通”课程。治疗师设计情景,当L有欲望时,通过停止和等待,促使他发出声音来表达。例如,当L即将拿到他最喜欢的火车时,治疗师会阻挡它,直至L说出“啊”,才把火车给他。当所有气泡爆破了,治疗师会放棍子在嘴边和等待,直至L说出“啊”,才吹出气泡。(详见早前关于诱发沟通之文章)。 首先用玩具练习,然后当他开始在课程1可以等待妈妈的时间较长时,就可以设计情景为妈妈把L放下,直至L说出“啊”,妈妈才抱起他。(当L能掌握较多不同发音时,就可把要求提升至较近似的发音,如”抱”vs ”波” vs ”车”)随着重复的练习,L逐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让妈妈回来,他感到极沮丧的机会会大大减少,自我伤害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我们相信,优质的AP教学法™(APM™)能帮助每一位自闭症人士发挥其潜能,让他们变得更独立,拥有更美满的人生。
立即报名以获取更多有关ABA及自闭症的资讯。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
北京中心
上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