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嘟。请小心车门⋯⋯”这是我其中一名学生家长每天面对的挑战,她的儿子热爱港铁,无论在家中玩耍、吃饭、洗澡或在走路、在学校、在巴士上都重複上述广播,有时的确让人觉得其很可爱,但有时却让妈妈觉得尴尬。 自言自语是自闭症小朋友很普遍的表现,有些只有令人不明所以的发音;有些则有具体内容,但往往在不适当的场景下重覆。大多情况他们都似乎会越做越开心,甚至专注得不理周遭的事物,让他们白白错失很多学习及建立良好社交关係的机会。当小朋友专注于自言自语时,家长大多会软硬兼施,一方面严厉的叫停小朋友,一方面耐性解释如“这样会影响其他人呀”,“会令人不喜欢呀”,“要在那裡才可説的”之类,家长期望小朋友可明箇中道理,重中学习,避免再犯;有时则拿出小朋友心爱的玩具糖果等尝试分散其注意力。大人叫停,小朋友大多会停止,可是很多时候又很快故态复萌,甚至几秒后又再重複同一説话,这往往让人觉得十分气馁。 要更有效改善小朋友自言自语的情况,就要先了解其原因,这大概可从何时发生来推断出来。一般有两大原因。 第一,小朋友无所事事,觉得无聊或不感兴趣的时候,他们用自言自语的方法来自娱,就像一般人闷的时候可能会把玩头髮、loop facebook一样。只是我们的小朋友大多兴趣比较狭窄,专注力较弱,变相无聊的时间较多。家长可能会有疑问“不对呀,他身旁已经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又有很多小朋友和他玩呀”,但只要细心看,你会发现小朋友已经没有注视玩具或其他人,早已失去了兴趣,觉得无聊。有时小朋友甚至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让其他人来娱乐自己,因以前曾经得到过父母耐心解释甚至得到心爱玩具等。 第二,则是小朋友出现特别不安的情绪时,例如生气、紧张、惊慌和气馁时。他们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舒缓自已不安的情绪,让自己心情好转。 针对第一类情况,重点是要减少其空闲时间,当然不是一味的与他玩耍或说话,更加要教导其有意义的运用自己的无聊时间。 在家中,可以教导其玩不同玩具的技巧,可以是个人活动,例如Lego、砌图、画画及劳作等,也可是家庭桌上游戏如Jenga、蛇棋和飞行棋等。 家长也可培养小朋友的自理能力,教导其负责家中的简单家务,例如收拾玩具、放好餐具、把衣物放进洗衣篮等。当然,更事半功倍的就是先从小朋友有兴趣的事物上着手,例如喜欢排列的小朋友大多会喜欢收拾书本回书架;喜欢玩水的小朋友,会喜欢把用完碗碟放进星盘中。 在街上,可以教导小朋友留意观察其他人,学习不同人物、地方、物件的名词和动词。 在学校,可鼓励小朋友做老师小帮手,负责派簿、点名、擦黑板的小责任;更应教导与同学相处的社交技巧,如小息时同学所玩的社交游戏,潮流话题等。 第二类情况,重点是增强小朋友更有效地运用合适的情绪管理技巧,并增加对挫折的忍受力。 在家中或学校里,应教导及鼓励小朋友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主动向家人及老师用言语表达,如“我今日不开心呀!”,“我好生气!”等,让他人可及时帮助小朋友更合适地舒缓情绪。家长可多观察,并积极与老师沟通,了解小朋友面对哪种困难时会特别容易引起情绪,从而在家中加强忍受力的练习。 总括而言,要长远及有效地改善自闭症小朋友自言自语的情况,不能只倚重身边人当刻的提醒及阻止,更重要是加强小朋友独立处理自己空闲时间及管理情绪的能力,应鼓励其发展更多不同的兴趣及活动。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虽然可能比较漫长,只要坚持,是可持续减少自言自语的情况的,希望资讯可以帮助到大家。 资讯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于1994年在美国成立,是全球最具规模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应用行为分析’(ABA) 治疗的专业机构。AP是由多位专业临床心理学家、应用行为分析治疗顾问及治疗师管理,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对一治疗、行为干预小组训练及海外谘询服务。
大部分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由于在语言能力/记忆力方面可能需要支援,因此当老师的指令比较复杂或长的时候,孩子就未能跟从。多步骤指令是课室裡经常出现的指令。我把此技巧逐步拆细,希望能帮助家长或老师在家中/学校和孩子进行训练。 课程:多步骤指令 目标: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阶段一:一个步骤 阶段二:两个步骤(步骤一:学生只需要用短时间回应指令;步骤二:简短学生只需要用短时间回应指令) 例子(1):写下姓名,举手 例子(2):把食物涂颜色,放下蜡笔 例子(3):写下日期,然后把工作纸放进书包裡 阶段三:两个步骤(步骤一:所需回应时间较长/多;步骤二:所需回应时间可以是长/短) 例子(1):写下姓名,举手 例子(2):把食物涂颜色,放下蜡笔 例子(3):写下日期,然后把工作纸放进书包裡 阶段四:三个步骤(步骤一:短回应;步骤二:短回应;步骤三:长/短回应) 例子(1):拿工作纸,拿铅笔,写下姓名 例子(2):起立,排队,洗手 例子(3):回到座位,拿铅笔,打开语文书第三页 阶段五:三个步骤(步骤一:短回应;步骤二:长回应;步骤三:长/短回应) 例子(1):拿书包,背书包,排队 例子(2):放下书包,把功课拿出来,交出来 例子(3):拿盘子,排队拿饼乾,吃茶点 阶段六:三个步骤(步骤一:长回应;步骤二:长回应;步骤三:长/短回应) 例子(1):打开作业第十二页,做第一题,举手 例子(2):出来挑图书,放进文件套,来老师这边做登记 例子(3):拿出茶点,洗手,帮同学倒水 注意事项: 根据学生的表现,有系统及循序渐进地增加指令的难度和长度。 当学生连续多次未能完成指令时,重回之前的阶段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学生在回应指令前,重複你整个指令,此方法可以确保学生有聆听到整个指令,以及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 慢慢于给予指令时,把语气或字眼自然化,例如:加入连接词(例如:然后,待会儿等)。 提供密集式的练习机会。 在不同情况/模拟不同的课堂裡,给予指示,增加学生泛化的能力。 所需回应较长的指示不局限于活动/作业本身,家长也可以给予一些需要孩子离开座位完成的指示,例如:拿书架上的书/收拾在地上的纸屑等。
家长的疑问: 孩子在家时会听从指令,但当去到课堂中,则会完全无视老师的指令。我该怎么办呢? 自闭症儿童在课堂上不服从指令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情景模拟一: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指令的意识 情景模拟二:提高学生的语言和理解技巧 情景模拟三: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听从指令的动力
大部分自闭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有些孩子不懂说话;有些孩子即使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或句子,却不会应用这些语言于生活中(例如:发问问题、叙述事物等)。由于孩子未能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表达自己,直接导致家长也承受著一定的压力。 沟通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其中包括: 表达需求(例如:我要吃苹果。) 发问问题 (例如:足球在哪儿?) 叙述事物/评语(例如:火车走好快啊!/(看见飞机说)飞机!) 给予指示(例如:把大象放在飞机裡。) 报告/分享经验和感受(例如: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迪士尼乐园。/我在自行车跌下来了,好痛呀!) 防卫性的语言(例如:这是我的!不要拿走!) 利用诱发沟通,就能有效地增加孩子自发性沟通的能力。而诱发沟通的精髓在于建立动机,引起孩子主动地跟我们沟通的渴求。根据 Wetherby & Prizant (1989)研究指出,诱发沟通可以增强孩子沟通的慾望,和鼓励他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作表达。同时,这个技巧能为孩子建立沟通的力量,令沟通变得有趣。在所有的沟通种类当中,孩子最容易掌握的可算是表达需求。 以下示范如何利用诱发沟通,教导孩子向我们表达需求: (1)选择学习目标: 选择孩子喜爱的食物/玩具作学习目标。由于孩子有很强大的渴求想得到食物/玩具,利用这个动机,引起他主动地表达需求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例如:孩子很喜欢交通工具,学习目标可以选“火车”。假设孩子能够使用短句表达,我们的目标就会是“我要火车”,“我要红色的火车”或“我要玩火车”,或者是“你可以拿火车给我玩吗?”等等。 亦应该根据孩子的说话能力来设定目标。 (2)设计不同的情境/活动: 练习诱发沟通时,气氛要保持愉悦及具奖励性。 例如:孩子的学习目标是“火车”,活动可以是一起拼砌路轨或是玩火车;如果孩子喜欢吃饼乾,就可以安排和他一起吃茶点。可手握目标物件/食物,适当时利用目标加强孩子的动机。 另外,其他诱发孩子沟通的方法,包括:拿著火车在路轨上走,同时发出火车的声音;当你想表达你很享受手上的食物时,可装出稍为夸张的表情,藉此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当你观察到孩子有想要抢的动作或示意想要的时侯,我们可以把手稍为移远一点,把握时机在孩子面前示范如何表达需求,鼓励孩子模仿你的说话。 (3)给予奖励: 为了让孩子理解沟通的力量,最直接的就是在他尝试表达需求后,我们马上满足他的需求。有别于其他训练课程,我们不会因为孩子不能准确地发音,而给予批评,然后重新给予指令;相反,我们会鼓励孩子有尝试。另外,即使我们提供了协助/示范,当孩子想试著模仿,我们也会马上满足他的需求,以示鼓励。 例如:孩子想要我手上的火车,我就示范说:“火车”,而孩子现阶段只能发“呀”,我会马上覆述正确的发音“火车”,随即把火车给孩子。覆述的原因是希望孩子多听,随著练习和模仿,慢慢发出类似或正确的发音。 注意:我们希望鼓励孩子多用语言来沟通,来代替一些不恰当或非适龄的动作,例如:拉我们的手、强抢、发脾气等。开始时,孩子未必可以发出类似或正确的发音,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进度调整要求,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 (4)删减协助: 当孩子理解沟通的力量或掌握到目标物件的发音时,就可以慢慢减少协助。紧记诱发沟通的重点是建立动机让孩子自发性地向我们表达需求,所以不要向孩子发问问题(例如:你要甚么?是不是要这个?你告诉我!看著我说!)。否则,孩子大概会继续依赖你的指令,或是使用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自己。 在练习时,也要不时重新评估目标的吸引性,如:放几件物件/食物在桌上,看看孩子想要哪一个。 (5)提供密集的练习机会: 熟能生巧!诱发沟通的练习相对较轻鬆和有趣。大家可以在每天课程与课程之间,花一点时间(每次10-20分钟)练习诱发沟通。 (6)把表达需求的技巧泛化到不同的人和活动上: 在孩子能向你自发地表达需求后,你可以请家中其他成员/老师和孩子作练习,测试一下孩子能否把技巧融会贯通。 你也可以尝试和孩子进行其他活动(例如:就以上“火车”例子:和孩子玩“带动物坐火车去动物园游戏”,利用同一目标(“火车”),要孩子把不同的动物放进不同的火车/交通工具,同样可以测试到孩子能否把技巧泛化到不同的情境。 假若孩子仍未能泛化学习目标,不要气馁!请继续提供协助,透过重覆练习,必定能够成功! 资讯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于1994年在美国成立,是全球最具规模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应用行为分析’(ABA) 干预训练的专业机构。AP是由多位专业临床心理学家、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顾问及干预训练老师管理,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对一干预训练、行为干预小组训练及海外咨询服务。
小朋友被诊断为中度自闭,经过AP的专业培训,以及家长的配合与悉心教导,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明显的进步。 Carlos的母亲说她儿子心里会有这样的自白: 「我是Carlos,是一个快乐的孩子。妈妈告诉我,我被诊断出患有中度自闭症。她带我去上培训班,起初我不想去,但这里的老师人都很好,我学会了交朋友。我现在很喜欢跟他们一起玩,天天都期待去中心上课!」 「Carlos是我的大儿子,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但在4岁时被诊断患有自闭症,」高太太说。「我和丈夫在德国工作生活,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当地出生。当地幼儿园和我们的邻居都没有留意到Carlos与其他孩子不同。但是,我们注意到他对周围环境关注度低,学说话比年龄相仿的孩子迟缓。」 Carlos被带去看当地的专家,但德国的医生没法诊断他患有自闭症。「他们难以决定,因为我的孩子与别人有眼神接触,也没有任何破坏性行为。医生认为,他看起来和其他孩子一样,可能节奏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但我却担心Carlos可能没有得到适合的干预。」 他们一家于2015年初待Carlos的弟弟出世后便回到香港。确诊后,Carlos开始在AP接受训练。「这里的密集式一对一干预训练对他帮助很大,因为干预计划是为他的独特需要并兼顾我们的家庭状况而设计出来的,特别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德国生活。干预顾问定期和我们开会让我们了解孩子的进度,以及如何合作使Carlos获得最大益处。」 经过AP的干预,学习成果渐渐明显。「刚开始他不愿意去上课。不久,他开始期待着上课并喜欢接受培训。他的情绪渐渐变好,而且愈来愈有兴趣学习,对我们的反应也比以前多。」 经过几个月的干预训练,他们返回德国。「德国在自闭症儿童干预方面较为传统,支援也不足,甚至没有一所像这里的专业干预中心。当地在干预上不像AP采纳ABA(应用行为分析),仍然使用其他传统的干预方法。」那时高太太根据ABA的指引,在家里继续训练Carlos,使他能维持学习进度。 「这就是我们今年又回来几个月的原因。ABA对我们来说是实证有效,所以我希望儿子能留在这里接受更多干预训练。他进步了很多,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脾气,以前他午觉睡醒后便哭,现在我们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现在他和我们互动,我们与他沟通时他的表现较以前合理,他也会与弟弟一起玩耍,并在公园里和其他孩子相处。」 「我们很高兴见到他有这么大的进步,也深信家长与AP共同合作能为孩子取得更大的干预成果。」 生活在德国VS香港 Carlos的家在德国,但他们选择回来在AP接受ABA培训。然而,相对于香港,在德国生活较轻松容易。 「在香港,我们的确为Carlos找到了有效的干预方法,但香港的生活非常忙碌和高压;不单只对一个有自闭症的小孩,对成年人也是如此。在德国,我们住在郊区,生活空间较大对孩子也好。他们有自己的房间,而我也能更好地管理Carlos的日常生活如饮食和睡眠模式。虽然回到香港我的父母可以帮忙,但我仍需要更『精准地』计划孩子的日常活动。」她笑着说。 谈到文化方面,德国人十分尊重个人空间和权利。「如果他们看到一个孩子在街上大声哭闹,他们只会微笑,并认为「只是一个小孩子」,不会胡乱判断和推测你或你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教育是另一个因素,德国的儿童不像本地小孩要整天上课,他们习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当初在香港,儿子可能更早被诊断及接受适合的干预。」
一岁的Kyros从外表看非常健康,但Kyros的妈妈却发现他在某些方面的发育与同龄儿童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当听到音乐响起时,不会摇摆身体,也不会用指头指向某个对象等。在Kyros十九个月大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告诉他的妈妈,Kyros可能患有自闭症。经过医生诊断后,证实了Kyros存在自闭症倾向。医生建议她为Kyros安排职业治疗,但Kyros的妈妈觉得职业治疗并不能改善Kyros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自闭症及寻找优质的方案,Kyros的母亲迅速上网搜集相关信息,发现Kyros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社交技巧,她认为Kyros需要的是密集式干预。此后,她了解到了一种名为“应用行为分析”(ABA)的一对一密集干预训练。于是,她迅速为当时仅20个月大的Kyros报名参加了Autism Partnership的早期密集式ABA干预训练课程。 尽管Kyros当时并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语言仅限于单个字或词,但他其实已掌握不少的词汇量。他在理解问题和作出相应回答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关于「何时」、「哪里」和「怎样」的提问。当不理解提问时,他会重复问题,且难以识别他人的表情和情绪,如无法感知他人的快乐或愤怒情绪,对于小朋友哭泣或情绪不佳的情况缺乏适当的反应。 在Autism Partnership接受干预训练后不久,Kyros的状况显著改善。经过数周的训练后,他便可以用完整句子进行沟通。如今,七岁的Kyros已能够逻辑性地提问和回答问题,遇到无法回答的情况时,他会明确表示不知道。更重要的是,他现在能够注意到其他小朋友的哭泣,理解他们的不快乐,并递上纸巾以示关心。 Kyros的妈妈表示:「我很满意Kyros的进展,也看见Kyros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进步。不只是在社交技巧方面,他的手眼协调配合能力,以及整体的小肌肉运动技能都有进步。最令我感到高兴是看见Kyros的认知能力加强了,现在的他能够分辨到我是开心还是伤心。」
还记得儿子出生的那一天,我怀着兴奋万分的心情去迎接他的来临,把他抱在我的怀里,感觉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当他3岁开始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他不能够专心上课及服从纪律。虽然察觉到他跟其他孩子有点不一样,但我却没有认真理会。直到老师多次提醒,我才带着忐忑疑惑的心情,带他去做评估。当不同的专业确诊儿子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时,我和丈夫才恍然大悟,诚惶诚恐地去探索什么是自闭症,并到处搜索有效的干预方法。其后,我更决定辞去工作,全心全意去学习照顾和训练这不一样的儿子。 在起初的两年,我们曾尝试不同的干预,包括:感觉统合、言语干预、物理干预、职业干预丶音乐干预丶专注力及小肌训练等,但当他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仍感到很无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带他外出用餐也是另一个考验,他无缘无故闹情绪,又或者因为我们采取了不同的路线回家,他便会在街上大吵大叫,失控地嚎啕大哭。 幸好幼儿园大部分的老师都很包容,我们参加各种家长讲座,上各种训练,每周排得密密麻麻。与此同时,也要应付亲友各种意见及奇怪的目光,就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认识是那么少。 直到儿子6岁,我认识Autism Partnership (AP) ,由参加每周一次的「社交小组」至「密集式的个人ABA训练」,儿子学习控制脾气和冲动的性格及跟小朋友相处的社交技巧。而AP提供的家长训练班更让我们慢慢掌握到跟儿子相处的方法,儿子也有明显的进步。导师跟儿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虽然他们不时提升要求而改变训练方式,令他感到吃力和沮丧,但儿子还是很喜欢他们并努力尝试。 到儿子升小一的那一年,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间功课少丶以孩子为重的小学,AP也参与学校的个别学习计划(IEP)会议,跟老师们协商,安排影子老师在旁,用不同方法逐步帮助他安坐、听老师指令、专心上课、学习跟同学们相处和建立友谊。 虽然一、二年级稍有成效,但主流学校为了应付教育局小三及小六的全港性系统评估(TSA),课程十分紧迫,老师在沉重的压力下,未能有效照顾有个别学习差异的学生。加上,不但只集中操练中英数三科,跟不少有自闭症特征的孩子一样,我儿子的英语能力,远远强过中文,但其他科目全是中文,因此有学习及理解的困难,成绩也是不过不失。上了三年级,新来的校长为了革新,突然改变校园包容和谐的风气,大部分老师因此相继离开,而我也带儿子转校。在新校上四年级,又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为了应付学校密密麻麻的课程及繁重的功课,每天晚上我和儿子要开战到11点,身心疲累,母子关系紧张。还有在儿子上学的日子,我都每天提心吊胆,担心老师打电话投诉儿子的行为(如发脾气及在堂上睡觉),那段日子的我感到无比的压力。 跟大部分家长一样,我和丈夫认为主流教育是最好的出路。直到有一天,在健康检查问卷上,我发现儿子的自我评分很低,自信心近乎零。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床边,儿子突然对我说自己的黄金时间巳经过了,还哽咽地问我出生的意义是否为了做功课。那一刻,我呆了…想了很久很久。我跟丈夫讨论了好一段日子,并尝试寻找另类教育,如在家受教育丶国际学校丶特殊学校等。为了给儿子一个有意义及开心的学习环境,重建自信,我们决定离开主流学校。 虽然自闭症是属于特殊教育需要(SEN)的一种,但政府的特殊学校却用智商(低于70)作为收生标准,故此,我儿子被拒之门外。我们也曾尝试但未能找到一间包容SEN的国际学校。最后,我们选择了奥柏学校(AP School),主要考虑其包容的学习环境,校方了解他的需要,并提供合理调适,采用应用行为分析干预(ABA)训练他的学习技巧(如专注、遵守课堂规则、发问和参与)及社交技巧。老师与家长每3个月开会检阅IEP的进度,讨论他的近况及下一阶段的目标(如学业丶社交/沟通技巧丶控制情绪等) 。儿子已入读奥柏学校两年了,现在他每天很轻松快乐地上课。由于功课少,他能利用大量空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例如看书和以喜爱的卡通人物写成故事。近期,他甚至作了几首有关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歌曲及填上词,虽然作品粗疏,但已令我们喜出望外。 过去几年所发生的事,使我的思想改变了,我的视野开拓了,而我们和儿子的关系更亲密了不少。我只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快乐,健康及自主独立的人。由于家里有个不一样的儿子,我也因此认识了一群有SEN孩子的家长,了解到其他SEN孩子在香港学习的情况也不乐观。2013年,我跟几位同道人跑到台湾,拜访当地SEN家长组织丶中学、大学及立法院,并认识到家长的力量及特殊敎育法如何保障有特殊学习需要(SEN)的人士,这使我大受感动。因此,我们成立了SEN RIGHTS特敎平权,致力倡议SEN平等的教育机会。www.facebook.com/SenRights 张文倩
我们相信,优质的AP教学法™(APM™)能帮助每一位自闭症人士发挥其潜能,让他们变得更独立,拥有更美满的人生。
立即报名以获取更多有关ABA及自闭症的资讯。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
北京中心
上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