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86) 010 8555 0787 上海 (86) 021 6128 3397

如何增加孩子自发性沟通能力?

大部分自闭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有些孩子不懂说话;有些孩子即使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或句子,却不会应用这些语言于生活中(例如:发问问题、叙述事物等)。由于孩子未能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表达自己,直接导致家长也承受著一定的压力。

沟通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其中包括:

  1. 表达需求(例如:我要吃苹果。
  2. 发问问题 (例如:足球在哪儿?
  3. 叙述事物/评语(例如:火车走好快啊!/(看见飞机说)飞机!
  4. 给予指示(例如:把大象放在飞机裡。)
  5. 报告/分享经验和感受(例如: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迪士尼乐园。/我在自行车跌下来了,好痛呀!
  6. 防卫性的语言(例如:这是我的!不要拿走!

communication temptation 公主去哪裡了?

利用诱发沟通,就能有效地增加孩子自发性沟通的能力。而诱发沟通的精髓在于建立动机,引起孩子主动地跟我们沟通的渴求。根据 Wetherby & Prizant (1989)研究指出,诱发沟通可以增强孩子沟通的慾望,和鼓励他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作表达。同时,这个技巧能为孩子建立沟通的力量,令沟通变得有趣。在所有的沟通种类当中,孩子最容易掌握的可算是表达需求。

以下示范如何利用诱发沟通,教导孩子向我们表达需求:

(1)选择学习目标:

选择孩子喜爱的食物/玩具作学习目标。由于孩子有很强大的渴求想得到食物/玩具,利用这个动机,引起他主动地表达需求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例如:孩子很喜欢交通工具,学习目标可以选“火车”。假设孩子能够使用短句表达,我们的目标就会是“我要火车”“我要红色的火车”“我要玩火车”,或者是“你可以拿火车给我玩吗?”等等。 亦应该根据孩子的说话能力来设定目标。

 

(2)设计不同的情境/活动:

练习诱发沟通时,气氛要保持愉悦及具奖励性。 例如:孩子的学习目标是“火车”,活动可以是一起拼砌路轨或是玩火车;如果孩子喜欢吃饼乾,就可以安排和他一起吃茶点。可手握目标物件/食物,适当时利用目标加强孩子的动机。

另外,其他诱发孩子沟通的方法,包括:拿著火车在路轨上走,同时发出火车的声音;当你想表达你很享受手上的食物时,可装出稍为夸张的表情,藉此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当你观察到孩子有想要抢的动作或示意想要的时侯,我们可以把手稍为移远一点,把握时机在孩子面前示范如何表达需求,鼓励孩子模仿你的说话。

 

preschool-boy-playing-with-train

(3)给予奖励:

为了让孩子理解沟通的力量,最直接的就是在他尝试表达需求后,我们马上满足他的需求。有别于其他训练课程,我们不会因为孩子不能准确地发音,而给予批评,然后重新给予指令;相反,我们会鼓励孩子有尝试。另外,即使我们提供了协助/示范,当孩子想试著模仿,我们也会马上满足他的需求,以示鼓励。

例如:孩子想要我手上的火车,我就示范说:“火车”,而孩子现阶段只能发“呀”,我会马上覆述正确的发音“火车”,随即把火车给孩子。覆述的原因是希望孩子多听,随著练习和模仿,慢慢发出类似或正确的发音。

注意:我们希望鼓励孩子多用语言来沟通,来代替一些不恰当或非适龄的动作,例如:拉我们的手、强抢、发脾气等。开始时,孩子未必可以发出类似或正确的发音,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进度调整要求,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

 

(4)删减协助:

当孩子理解沟通的力量或掌握到目标物件的发音时,就可以慢慢减少协助。紧记诱发沟通的重点是建立动机让孩子自发性地向我们表达需求,所以不要向孩子发问问题(例如:你要甚么?是不是要这个?你告诉我!看著我说!)。否则,孩子大概会继续依赖你的指令,或是使用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自己。

在练习时,也要不时重新评估目标的吸引性,如:放几件物件/食物在桌上,看看孩子想要哪一个。

 

boy asking for train

(5)提供密集的练习机会:

熟能生巧!诱发沟通的练习相对较轻鬆和有趣。大家可以在每天课程与课程之间,花一点时间(每次10-20分钟)练习诱发沟通。

 

(6)把表达需求的技巧泛化到不同的人和活动上:

在孩子能向你自发地表达需求后,你可以请家中其他成员/老师和孩子作练习,测试一下孩子能否把技巧融会贯通。
你也可以尝试和孩子进行其他活动(例如:就以上“火车”例子:和孩子玩“带动物坐火车去动物园游戏”,利用同一目标(“火车”),要孩子把不同的动物放进不同的火车/交通工具,同样可以测试到孩子能否把技巧泛化到不同的情境。

假若孩子仍未能泛化学习目标,不要气馁!请继续提供协助,透过重覆练习,必定能够成功!


 

资讯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于1994年在美国成立,是全球最具规模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应用行为分析’(ABA) 干预训练的专业机构。AP是由多位专业临床心理学家、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顾问及干预训练老师管理,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对一干预训练、行为干预小组训练及海外咨询服务。

 

相关文章:

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诊断标准包含四项行为症状。其中一项为:「刻板或重复的动作行为、物品使用或言语(例如:重复地挥动双手、把玩具排成一行或旋转不同物品或玩具、鹦鹉式重复句子、用特殊或创作语句作沟通(称公园为妈妈,因为每次都是妈妈带小朋友去公园游玩)等)」。尽管展现这些重复性行为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但这些行为已逐渐被视为自闭症的核心特征之一,并经常在口语中被称为「自我刺激行为(stimming)」或「刻板行为」。 随着社会对自闭症症状与行为表现的认识提升,自我刺激行为已成为大众关注的一部分,也是在自闭症(Autism)及发展障碍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主题 。以下我将会简单分享家长们可以如何应对重复性行为,但开始前我们先来一起了解自我刺激行为的本质。 自我刺激行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们能直接给人带来良好感觉,或舒缓不适。这被称为自动强化 (automatic reinforcement)。即使不是所有自我刺激行为都来自同样或单一原因,但这是常见的原因之一。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自我刺激行为都是有问题的,要记住,一般人也会有自我刺激的行为,例如绕头发、玩弄掰手指关节、转笔等等,都是一般人会重复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很少会影响生活或工作表现。因此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自我刺激行为,如在房间来回踱步、重复台词、照镜子做鬼脸,也可能完全无害。然而,当我们发现自我刺激行为会影响学习、社交互动或安全性,这时就有必要考虑是否需要介入。举例来说,若孩子重复地把教具排成一行或在课堂中鹦鹉式重复句子而无法跟随课堂指令、影响与朋友互动,或可能造成自我伤害,则需进一步观察与处理。 当家长们决定介入的时候,第一步我们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父母可以尝试观察孩子的行为,其发生的时间以及其后的反应 (例如:发生行为之后有否响应他人,有否察觉照顾者已经离开或情绪有否改变等)。如果家长们发现重复性行为出现在多个不同的情境,尤其是在独处时, 那么该行为是自我刺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第二步,我们要在没有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给予赞赏,让孩子明白这是我们期望的适当行为。 第三步,当孩子在投入自我刺激时我们可使用温和的转移注意策略,让儿童的注意力投入在我们的对话或活动中,从而减少进行自我刺激。 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极地教导儿童功能性的替代行为,例如教导有趣的适龄的玩具和活动以减少无聊时的自我刺激行为。 我们要明白完全消除自我刺激行为并不现实,也非必要。对某些孩子而言,压抑这些行为可能会造成压力与疲惫,反而得不偿失。因此,在处理行为问题时,我们应该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准备有系统而灵活的计划,根据孩子的行为和反应作出适当的调整,耐心地与孩子一起练习与成长。

在多年的自闭症干预经验中,我们发现, 如果小组课堂采用系统的教学方法,并为每个孩子设定明确且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学生通常能够更顺利地适应学校环境。然而,要在小组课中有效学习,学生需要首先掌握一些基础能力. 大部份学生需要先通过一对一的密集培训建立这些技巧。 孩子在小组课之前需要先掌握哪些能力? 要在小组课堂中有效学习,孩子要先在以下四大核心领域展现一定的能力: 学前准备四大核心领域 1、行为管理 能管理并减少自我刺激行为(例如拍手、摇晃身体等) 极少或没有干扰性行为(例如发脾气、攻击、拒绝配合) 2、基本的「学习如何学习」技巧 安坐或站好 持续地回应提示 能耐心等待,并以恰当方式引起他人注意 能独立完成简单任务, 包括离座任务 能在极少监督下维持专注 理解基本的学习制度,例如代币制度、「time-in」行为管理制度 3、语言与沟通能力 理解小组指令,包括集体、个别及条件指令 能执行多步骤指令 能清晰并恰当地表达需求 4、自理能力 已完成如厕训练 能独立或在一些协助下日常程序(例如穿鞋、洗手等) 在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小组课堂时,除了考虑他们目前的能力,其他因素也同样重要。孩子的年龄、发展水平、与其他学生的相处等因素都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如果您的孩子还未完全掌握上述基础能力,我们建议首先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以帮助他们建立这些技能。学生应在具备一定独立性后再参与小组课堂,这样他们才能在没有父母、照顾者或助教持续帮助的情况下,有效地学习。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分享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方法,包括如何帮助他们从幼儿园成功过渡到小学。

孤独症孩子接受专业的干预训练是为了让他们在干预环境之外获得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优质的生活。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社交等方面没有进步,即便这些小孩在系统的干预环境中表现良好,也会非常担心。而在这种情况出现时,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表现不一的本质是什么,以便知道是否需要介入以及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家长首先要明白的是,几乎所有孩子在干预机构的表现都要比在家里好。换句话说,他们通常对老师的反应比对家长的反应更积极。普通孩子和他们的老师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孤独症孩子在干预机构和家庭之间的某些表现差异家长需要理性地看待。然而,如果孩子在干预机构和家中的表现存在持续且显著的差异,则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并找出原因从而尽可能缩小差距。 表现差距出现的原因 首先是找出这些干预技巧没有如预期应用到家庭环境中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孤独症孩子可能并未真正掌握这些技巧,只是由于无意的环境线索而看似表现良好。同样,孩子的干预训练可能没有在自然的环境中采用自然的教学方式进行,导致孩子错过了表现的机会。另一个原因可能与动机有关。不同环境中发生不同的事件是一些动态变化的因素,可能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动机在中心之外展示这些技巧。此外,孩子可能长期都不遵从家长指令。还可能存在其他实际原因,包括对孩子进步、行为和技巧性质的误解。 如何缩小表现差距? 孤独症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差异可能有多种原因,解决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干预方法的确能够帮助改善这种情况。 调整干预机构的教学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自闭症孩子干预训练要更加自然。比如,干预训练的教具要更加多样化、在训练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并在干预机构的不同场景中开展教学。同时,中心需要评估是否存在一些无意的环境提示或人为的注意力引导,这些可能会让孤独症孩子在机构表现得更好。 利用自然强化物来强化教学目标行为 通常,干预训练的老师常常需要借助外部强化物来激励孤独症儿童,但如果希望孩子能把学到的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行为本身带来的自然结果也要让孩子感到有意义。如果孩子觉得某个行为没有实际好处,他们就不太会在自然环境中主动去做。 接受家长培训 家长也需要接受培训,学习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发出指令、提供强化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把在干预机构学到的技巧泛化到家里和其他场合。 总之,如果孩子在将技巧应用到干预机构之外的环境中遇到困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克服这些困难。首先考虑为什么技巧无法泛化,然后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在中心和家中的表现差距是可以缩小的。

Please share to let more people learn about ASD and ABA therapy: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