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6歲自閉症人士的成長故事
來自《南華早報》的特刊
去年11月, 16歲的Nicholas在中文大學進行演講,他自信而愛交際,當場有幾百名聽眾參與了講座。他的自閉症主題講座由原定的30分鐘變成了2小時的演講,因為家長們無間斷地問了很多關於他個人經歷的問題。
三歲時,Nicholas被診斷為患有高功能自閉症(又名「亞斯柏格症」)。但如今,當您在香港國際學校見到這位學生,沒有人會意識到這一點。
他進行了一段非常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來改善他的狀況,而他整個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均是孤獨的。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不知道是什麼阻止了人們和我交朋友……我感到很失落。」 Nicholas說。
「當老師在課堂上朗讀課本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身處其中,所以我會唱自己喜歡的歌,以至擾亂了課堂。另外我無意中會做些冒犯到別人的事,對於我不喜歡的事情,我的持續專注時間很短。過往,我的同學常說我有點怪,因此我在小學的時候沒有很多朋友。」
當馬蒂爾達醫院(Matilda Hospital)的專家診斷出Nicholas患有自閉症的時侯,他的父母(前銀行家Willy 劉生和他的妻子Linda)都變得焦慮不安。
「在他一歲的時候,他什麼東西都吃,但從1至3歲,他進食的份量越來越少,而且他只吃像麵包和牛油一樣顏色的東西。」 劉爸爸憶述。Nicholas分別在Autism Partnership的香港中心及紐約大學的兒童研究中心進行過診斷,結果均證實他患有自閉症。
「大約在那個時候,我們發現他還有聽力下降、言語遲緩和大小肌肉(運動)障礙。我們非常擔心,他(長大後)能獨立嗎?我們非常疑惑。」
這對夫婦全心一致地幫助Nicholas去改善他的情況。
由三歲到六歲,他進行了應用行為分析治療(早期干預訓練)。在起初的兩年裡,Autism Partnership的專業人員每週花30小時和Nicholas進行訓練,其後,訓練續漸減至每週20小時。
「他每週都要接受語言和職業治療。另外,他的手很不協調,所以我們鼓勵他彈鋼琴和游泳來提高他的肌肉運動技能」 他父親說。
Nicholas對童年時期的治療有著清晰的記憶: 「其中很多都是正面強化。每當我做了正確的事,他們就會給我三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的父母把它描述為輔導,所以我對它有良好的態度,我以為所有人都是這樣。」
令他父母欣慰的是,這種治療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我們每兩年帶他進行一次評估,每一次,他的智商分數都有上升。治療師後來告訴我們,雖然他仍有一些自閉症傾向,但已不完全符合自閉症的標準了。」
兩年前,劉爸媽決定是時候告訴Nicholas他的病情了。
Nicholas說,他對這個消息處之泰然: 「我為自己能承受這一切而感到自豪。當時,我知道自閉症,但並不完全了解其中的細節。」
Nicholas自此開始擔任自閉症倡導者的角色,並在他的學校和油麻地兒童精神病中心為職員們進行演講。去年夏天,他更成為了Autism Partnership香港中心的一名志願者。
「很多經歷過自閉症的人都可能不想再談論它,但我希望幫助更多和我有相同情況的人」 Nicholas說。
原文(2013年3月15日的報導): https://www.scmp.com/lifestyle/family-education/article/1190732/youngster-becomes-autism-educator-after-overcoming
我們很高興曾經陪伴Nicholas這可愛及勇敢的孩子一同成長!看到他快速的大躍進,我們都非常感動,亦很感激他願意與別人分享他鼓舞人心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