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而言,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常常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在孤独症干预方面,尚无任何授权或政府机构推荐采用某一特定的孤独症干预方法,相反,他们提供了一系列多样化的选择,让父母自行判断哪种方法更契合他们孩子的实际需求。
比如来自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政府官方网站*在有关孤独症干预方法里写到了多达12种方法:ABA、职业治疗、言语语言治疗、感统训练等。
尽管这样的做法赋予了家庭一定的灵活性,但也可能引发困惑,因为父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研究和甄别究竟哪种方法适合孩子当前的发展状况。
因此,一些家长倾向于采用所谓的混合干预策略,即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以期获得最佳效果。例如,他们可能会同时进行言语干预、感统训练等多种干预措施。
*资料来源:https://www.nichd.nih.gov/health/topics/autism/conditioninfo/treatments
混合干预真的有利于孩子的进步吗?
家长们可能觉得进行多种不同干预方法的尝试,能让孩子取得预期进步,但这样的做法却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包括理论基础的相互矛盾、对优质干预时间的不合理挤占,以及由此引发的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浪费。
①理论相悖
不同的干预方式其理论依据不一样,就比如AP教学法注重教孩子建立与自我刺激行为毫不兼容的替代技巧,从而减少自我刺激行为;而其他干预方法可能将自我刺激视为一种需求,分配时间让孩子去进行。可想而知,如果孩子接受这样相互矛盾的干预方式,每天都需要不断地去适应不同的干预方法,自然无法取得明显的进步。
②挤占原本优质干预的时间
家长们在尝试多种干预方式时,或许期望通过不同方法的相互配合,达到一种协同增效、即1+1>2的理想效果。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反而会出现1+1<2的反效果。这种做法可能会挤占原本可用于更优质干预方法的时间,从而导致整体干预效果不尽如人意。
③时间精力的浪费
以AP教学法为例,孩子需每日在此接受长达6小时的一对一密集干预训练。课后,家长再带着他们参与其他针对性干预课程。如此一来,孩子承受的压力倍增,也越显疲惫,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次日的课程参与度与学习效果,对家长而言,更是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无端消耗。
因此,家长们在缺乏明确计划的情况下,尝试多种干预方法可能会让自己和孩子都感到不堪重负。此外,还可能导致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被浪费在那些无法有效提升孩子核心技能的干预手段上。有的干预方法可能缺乏科学依据,而有的干预方法一起实施又可能相互冲突,从而让孩子感到困惑并阻碍其进步。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家长们需要专注于那些经过验证、具备科学依据的干预方法,并积极咨询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