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86) 010 8555 0787 上海 (86) 021 6128 3397

融合教育在主流学校的角色和支持

自闭症孩子在理解抽象的社会线索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困难。他们一般对改变非常敏感,很难与他人沟通互动。上学同时意味着他们开始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在小组学习,经历环境的转变,需要和同学建立友谊等。学校可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我们很荣幸能邀请到一位前校长与大家分享她对融合教育,这个专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而设的支持系统的看法。

受访者:
伍家珍校长
伍家珍校长在教学行政、SEN支持及学校辅导方面拥有超过20年经验,也在多个教育机构担任教育顾问。伍校长也有著作《教育孩子的50条法则》及定期于报刊专栏撰写文章,并获邀到美国、沙巴、香港及南京等地进行讲座,与大众分享教育心得。

 

融合教育在主流学校的角色和支持

1. 什么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一个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融入主流学校的学习中的支持系统。

现在,融合教育在主流学校是以三层架构支持模式进行的。第一层是全校性支持主要由教师于课堂教学时施行。第二层是小组支持,多于课外时间进行。学校会有不同的课后小组(如社交训练,情绪管理等)以支持有持续学习困难的学生。第三层是个别支持,获得个别支持的学生都有相对严重的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心理学家和学校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要进行个案会议,并为他们设计对应的个性化支持计划以针对那些学生的需要提供支持。

政府每年都会给学校发放特殊教育津贴。学校可按校情运用这项津贴,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例如安排情绪管理训练, 社交技巧训练,言语训练,职业干预等等对应的服务。

2. 你们怎样识别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 会如何帮助他们?

我们相信尽早识别,尽快提供对应的服务,最能帮助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因此我校每年都会有小一入学分班试。届时我们会安排学生参与不同的社交游戏,从而初步了解这些准小一生的社交技巧,专注力和情绪管理状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测试方式比传统笔试更能找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尤其自闭症、过度活跃症、专注力缺失倾向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在这三方面的能力都较弱。如能及早识别则可以尽早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支持和训练,减轻相关学习障碍为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会在暑期时的小一预备班,或放学后为这部分学生安排小组训练。主要是有关沟通和社交相关的训练,例如: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还有社交技巧训练,放松自己的方法等等。很多在初入学时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学生,在接受过两年的小组训练后在这几个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除了对应的小组训练,我们还会在学校政策上进行针对支持调整。例如改动学校的时间表,把一些需要较多专注力的课堂安排在上午时段完成,而午餐后学生相对疲惫,我们一般会安排一些较为轻松的课堂以配合学生下滑的专注度。此外,有些学生对教师的评语颇为敏感,学校的辅导人员也会适时建议教师调整语气和语调,提高学生对相关评语的接受程度,从而获得改善效果。

3. 你认为学校在有效地实行融合教育方面有什么困难之处?

我觉得最主要的困难是老师的处理经验不足,相关知识不全及支援人员队伍匮乏。要有效地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首要任务是要找出他们的问题和原因,然后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帮助他们。例如,我们学校有一个自闭症的学生,我们在头三年也找不到他发脾气的原因。有一天,我们有一个十分有趣的讲座。他告诉我他不想去,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礼堂太吵。我才知道他发脾气的原因是他对声量非常敏感,尤其讨厌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所以他经常在礼堂闹情绪。自此之后,我们让他自由选择到礼堂参与集会或留在图书馆里看书。有了选择后,他发脾气的频率也明显减少。

每一个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了解他们所需,理解他们发展的强弱项才能对应地给予最适切的支持,而教师和辅导人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往往就和支持是否到位挂钩。可惜现在香港并没有像欧美等先进国家一样,委派专科特殊教育教师及专业辅导团队针对每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入班或抽离支持,香港主流学校教师缺乏设计特殊教育课程及实行相关教学的技巧,也不可能像特殊教师那么全面。因此,我们也可参考欧美等地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的特殊教育教师到校服务,以支持主流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

此外香港的主流课程内容多,学习量大,而相应的授课时间明显不足。 试想想,老师要在班上教学,在追赶课程时还要兼顾和回应每个学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习和各种需要。 先不说经验的问题,一个老师很难同时把这两件事都做好,这就是为什么欧美等地会委派特殊教师入班支持并安排专业支持团队成员包括辅导员,言语干预师,职业干预师及社工等驻校服务的原因。

4. 你认为怎样能更有效地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融入学校?

首先需要有特殊教育方面的人才在学校负责策划和进行学校教职员的训练。

在新的制度下,每个学校会视需要入读特殊教育学生数量来获得对应的加强特殊教育津贴。 在援助资金增加下,学校应该有更大的弹性和资金来支持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但如何善用这些增加的支持津贴,惠及校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往往就是支持是否到位的关键。 就观察所见,相同的资金援助下,校内有熟悉特殊教育的人才负责策划、推行和监察的学校,他们的支持效率往往比其他学校更好。

第二是聘请额外的特殊教育老师或人才。 

现在主流教学的老师的课时偏多,工作量大,杂务工作也相当繁重,教学、备课和杂务已占去老师很多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再要腾出时间去照顾及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对老师而言,很多时候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近年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社工、特殊教育统筹教师等政策,都说明了在学校发展齐整的学习支持团队实属刻不容缓。额外的特殊教育老师或人才能减轻一般老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更能有效地处理和帮助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第三是建立一个关爱互助,友善包容的学校环境。

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尤其是自闭症的小孩,他们往往不能正确或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不需要关怀和爱。 他们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需要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和学习。 我曾遇过一个学生每到午膳时间便会在教室闹情绪,后来我们发现那位学生是因为觉得午餐时,教室太吵而感到很不安,因而情绪不稳。 为了协助老师和那个孩子,我安排了他到校长室和我一起吃饭。 那个孩子与我共度了四年的午餐时间,每天聆听着他对人事物的独特看法让我对自闭症孩子的想法、处事和需要有更多的了解,也发现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能一点一滴地明白一些社交和情绪的状况,逐渐掌握到一些社交技巧。

毕业时,那个学生送了一对小熊给我。 男小熊的手上拿着一束花。 他对我说,以后我都不能和你吃饭了,那么我送你一只小熊,以后他就是我,陪你一起吃饭,女小熊的颈项围有围巾,是想提醒你冬天要注意保暖。 他的妈妈热泪盈眶地对我说:“我从未想过儿子竟然会主动要求买礼物,有意识地选购礼物以表达对你的协助的谢意。”过去多年与有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相处,见证了充满关爱的环境可以让他们学会关怀和关心别人,而这些经验也成为我坚持去把融合教育做好的动力。

最后是适当的家长教育。

学校只是教育的其中一个部分。 要有效地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学校和家长必须互相信任,彼此配合。 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家长需要明白他们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接纳他们的现状,寻找他们的强项,根据子女的需要并参考教师和专家的建议,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帮助,就好像刚才一个很怕吵的学生那样,我们应该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做弹性的调动安排和要求。 如果家长只盲目地要求儿子必须与其他学生同一安排,反对学校的弹性处理做法,只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相关文章:

在处理孤独症儿童的各种问题时,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明确干预目标,制定干预计划,并持续激发与维持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探索如何将学习过程变得自然、有趣且贴近生活。 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孤独症儿童会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这些话语的含义,感到困惑;或者这是他们试图与他人沟通、对话的方式;也可能是以此作为自我娱乐或情绪调节的方式。 明确孤独症的干预目标 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什么?如果孩子的问题是理解能力不足,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他们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并学会根据情境说出相关的内容。 如果孩子重复话语是为了与他人沟通,我们则应教孤独症孩子如何邀请别人一起玩耍、分享或日常沟通等社交技能。 如果重复行为是为了自我娱乐或缓解情绪,我们则需要积极拓展孩子对不同玩具、活动和社交场景的兴趣范围。 制定有效干预计划 如何积极拓展孩子的兴趣?许多家长和老师曾尝试拓展孩子的兴趣,但往往以失败告终,令人感到沮丧。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包括孤独症孩子频繁进行的行为和日常喜好,如外出散步或看电视。通过系统管理这些活动,适时引入与撤出,避免孩子因过度接触而厌倦或沉迷,从而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兴趣。有时,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行为,如超市购物、整理物品或推购物车,可能暗示他们对角色扮演、整理或推购物车等活动感兴趣。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接触并深入探索这些兴趣点。 面对孩子可能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尝试,展示活动的乐趣,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的眼神和表情,判断他们的参与程度。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便应深化这一兴趣;如果孩子兴趣减退,不要急于更换玩具,而应灵活改变玩法,巧妙地将孩子的兴趣点融入活动中,投其所好,效果可能会更好。例如,如果孩子喜欢花,我们可以将花贴在图书的每一页上,让孩子在翻页时能触摸到花,从而提升他们对图书的兴趣;或者用橡皮筋将花和铃铛绑在一起,让孩子摇铃,激发他们对乐器声音的兴趣。 当孩子重复刻板话语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当孩子重复刻板语言时,家长或其他照顾者们应保持冷静,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他们沉迷其中或将这种行为变成习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可以是改变话题,或者引导孩子去做他们当时应该做的事情。然而,更积极有效的策略是拓展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活动来自我娱乐、缓解压力。同时,提升孤独症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社交意识,帮助他们分辨适当和不适当的行为,并学会如何控制自己以及如何有效获得他人的关注。

随着假期的结束,孩子们即将迎来新的学期。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来说,每到开学季,总会面临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我的孩子现在是否适合去学校?应该在什么时间送孩子去上学? 针对家长们的这一困惑,AP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督导陈明慧女士(Smitty)为家长们提供了专业的建议 👇 要判断孩子是否适合上学,首先需要评估孩子是否具备上学所需的基础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孩子对他人的回应程度如何?能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够听从老师的指令?孩子对强化物的依赖程度如何? 2、孩子是否有情绪问题以及孩子的情绪问题是否会干扰课堂秩序或影响其学习能力? 3、孩子的认知水平如何?是否具备基本的沟通技巧并能够理解指令? 4、孩子是否有与他人互动的兴趣?能否可以察觉到他人的存在和情绪变化? 5、孩子是否具备学习动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 只有全面了解这些问题,才能帮助家长更准确地判断孩子是否适合进入学校环境接受教育。

在选择干预方法时,孤独症儿童的家长面对众多不同的干预选项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哪种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于是,部分家长选择了混合干预的方式,让孩子同时接受多种不同的干预手段,希望在多种方法的综合影响下,孩子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然而,现实情况是,尽管混合干预听起来很全面,但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取得预期的进步,甚至可能挤占原本可用于高质量干预的时间。 因此,AP董事Toby Mountjoy先生曾建议家长在做出干预决策之前,尽可能多地查阅相关研究报告,而不是盲目相信网上或其他人的说辞。这不仅是一个了解干预方法科学性的基础途径,还能帮助家长深入思考。 家长可以去查看一些政府做的研究或政府支持的干预方向,去了解他们所评估的研究中: 哪种方案会使孩子变得更好? 哪种方案会让孩子有所改善? 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我的孩子参与了这个方案,预期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应用行为分析是具有科学依据支持的,但家长在决定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的方案时,仍需判断: 这个方案的强度如何?要在哪里参与? 需要做什么? 是和其他干预方案相结合的吗? 干预流程是什么样的? 家长在进行这些问题的讨论时,是在加深对干预方法的理解,从而促使其做出正确的干预决策。

Please share to let more people learn about ASD and ABA therapy: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