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86) 010 8555 0787 上海 (86) 021 6128 3397

APM教育推广项目2024

每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爸爸妈妈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从孩子呱呱落地到逐渐成长,父母们都会一路伴随孩子经历一个又一个难关,希望孩子能够快乐成长,拥有知心好友,有朝一日能够在事业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并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而作为患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这些希望却仿佛变得遥不可及。

与其他家长相比,育有患自闭症儿童的家长需要面对更多挑战,所承受的压力更为沉重。每个患自闭症的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可能有不同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包括欠缺学习和社交动机、发脾气,或不听从指令等。面对孩子种种行为问题或障碍,家长却无力解决,甚至可能在寻找专业干预时屡屡走上弯路,进一步减慢甚至阻碍孩子发展。

AP过去曾两次举办APM教育推广项目,帮助家长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同时提升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理解,并推广APM训练的高效性。今次是AP第3次举办APM教育推广项目,当中3名小朋友年龄相约,都是5-6岁的适龄幼儿园儿童。 3名小朋友各自有着不同的行为问题及挑战,但他们同样不善于社交、学习动机弱,令爸爸妈妈们都很担心孩子长大后,未能适应及融入社会。

今次为期5天的学前培训班目的是帮助3名孩子改善沟通和社交技巧,以及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在课程开始前,我们邀请了一名真实的幼儿园教师来到AP为孩子上一节课,让干预团队更了解孩子目前能力水平。让我们先听听3名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分享及感受,并认识孩子的优缺点!

五天密集式APM小组培训项目,助3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作入学准备
观察3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的课堂情况,以评估其行为和学习技巧

家长的故事:孩子常问非所答、不能表达自己,进一步影响社交

5岁10个月大的铭铭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在约4岁时确诊孤独症。铭铭妈妈表示,铭铭虽然活泼好动,但不会主动跟其他孩子玩集体游戏,难以融入团体。铭铭的语言能力也逊色于同龄孩子,不能正确表达想法,常常答非所问,刻板地重复一些语言,进一步影响社交。

铭铭妈妈希望儿子日后长大能够进入主流学校读书,然后像一般人那样工作及独立生活,期望经过5天训练后,铭铭能够学懂正确表达及交流方式,提升内在学习动机,并促进社交技巧,为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铭铭的妈妈受访于Autism Partnership,藉此希望提升大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她儿子是Autism Partnership北京中心的旧学生。

家长的故事:孩子适应力弱、活在焦虑中,令我十分担忧

萱萱现在5岁5个月,他很小就出现刻板行为,十分喜欢车轮等会转动的物件,在21个月时确诊孤独症。萱萱妈妈表示,萱萱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会变得十分焦虑及发脾气,甚至曾因此在学校推倒其他孩子;即使在家中,薯片碎掉也会令萱萱感到焦虑。萱萱虽然会听从指令,但比较被动,也不太专注。同时他对社交有兴趣,但不懂得跟其他孩子相处。萱萱妈妈希望透过5天训练,帮助萱萱增强学习动机,同时学会等待及提高耐性。

萱萱的妈妈受访于Autism Partnership,藉此希望提升大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她儿子是Autism Partnership北京中心的旧学生。

家长的故事:孩子不回应别人、玩耍不知轻重,担心他不能融入社会

6岁半的森森于2岁多时确诊孤独症。森森妈妈表示,森森的社交欲望很强,爱结交朋友,但不懂得轻重,误以为拍打别人是玩耍的一种,令其他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耍。森森也不懂得控制情绪,被其他小朋友拒绝后会发脾气。另外,森森出现其他行为问题,包括不听从指令、在地上翻滚及不分场合地大叫。森森妈妈希望能够提高森森的社交能力,融入社会,同时学会听从指令,拉近与其他孩子的学习进度。

森森的妈妈受访于Autism Partnership,藉此希望提升大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她儿子是Autism Partnership北京中心的旧学生。

幼儿园老师的感受:无法让3名患自闭症孩子听话,幼儿园老师表示主流学校难助孤独症孩子进步

王老师在幼儿园任职教师约10年,她表示在第一天的课程中,没办法让铭铭、萱萱和森森3名小孩听从指令,其中森森会躺在地上,不愿意专心上课。 她说,幼儿园一个班普遍有20多名孩子,如果当中有患孤独症的孩子,老师没办法时刻照顾他、帮助他进步及融入班中,也担心会影响其他孩子。考虑到主流学校人手有限,她相信患孤独症的孩子如果先在一对一训练中建立足够能力,再到主流学校读书,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王老师受访于Autism Partnership,藉此希望提升大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专业团队度身设计及进行训练课程

接下来的5天训练,AP资深干预团队会按照孩子们的能力水平设计课程,包括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督导曹浚庭先生、张诗琪博士和赖静女士,并由AP北京中心的老师为他们进行训练。我们将会陆续发布影片,向大家详细讲解3名孩子的课程内容及训练成效,请继续留意AP的社交媒体及网页发布!

张诗琪博士

教育博士,应用行为分析硕士,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
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督导

资讯提供:

张诗琪(Yvonne) 是一位教育博士 (布里斯托大学), 应用行为分析硕士(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和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Yvonne在2003年加入AP,运用「渐进应用行为分析」Progressive ABA 教育自闭症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经验非常丰富。2017年起担任AP School (奥柏学校) 行为分析训练顾问,负责个案督导、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导师和家长培训,并协助多位学生衔接本地及国际主流学校。Yvonne亦曾在中国提供学校咨询服务,和受邀到新加坡、中国、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和俄罗斯等地培训老师丶家长及导师和分享AP教学法。她现正担任AP的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督导,和香港爱培自闭症基金研究总监。

曹浚庭先生

应用行为分析硕士,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 (BCBA)
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督导

资讯提供:

曹浚庭先生(Justin Cho)是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并获有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应用行为分析硕士学位。他于2009年加入AP,为自闭症儿童进行一对一及小组训练。也负责制定及监督课程、带领教学团队及进行家长培训。他曾于2016年到AP学校进行了约一年的教学,在制订学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方面累积了更丰富的经验。

近年,Justin专注于监督「AP领进级课程」的个案,也负责为海外家庭提供咨询服务及家长培训。他也积极开展了培训演讲的工作,曾为俄罗斯及北京的教师提供培训讲座。于2022年,他主力投入AP北京昂沛中心,继续为国内有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赖静

理学硕士,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 (BCBA)
应用行为分析训练课程督导

资讯提供:

赖静小姐是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 并获有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应用行为分析」硕士学位及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她在2011 年加入AP,专注于自闭症儿童的教学工作。

赖静小姐积极指导海外导师培训计画、为育有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提供学习课程、并于香港及海外进行跃进课程及革新密集训练课程。此外,她亦多次参与海外研讨会、带领创作AP各款教学工具、以及为「AP课堂(微信小程序)」自闭症资源平台制作多个ABA 教学视频及撰写文章,乐于与大众分享ABA信息。

相关文章:

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诊断标准包含四项行为症状。其中一项为:「刻板或重复的动作行为、物品使用或言语(例如:重复地挥动双手、把玩具排成一行或旋转不同物品或玩具、鹦鹉式重复句子、用特殊或创作语句作沟通(称公园为妈妈,因为每次都是妈妈带小朋友去公园游玩)等)」。尽管展现这些重复性行为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但这些行为已逐渐被视为自闭症的核心特征之一,并经常在口语中被称为「自我刺激行为(stimming)」或「刻板行为」。 随着社会对自闭症症状与行为表现的认识提升,自我刺激行为已成为大众关注的一部分,也是在自闭症(Autism)及发展障碍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主题 。以下我将会简单分享家长们可以如何应对重复性行为,但开始前我们先来一起了解自我刺激行为的本质。 自我刺激行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们能直接给人带来良好感觉,或舒缓不适。这被称为自动强化 (automatic reinforcement)。即使不是所有自我刺激行为都来自同样或单一原因,但这是常见的原因之一。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自我刺激行为都是有问题的,要记住,一般人也会有自我刺激的行为,例如绕头发、玩弄掰手指关节、转笔等等,都是一般人会重复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很少会影响生活或工作表现。因此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自我刺激行为,如在房间来回踱步、重复台词、照镜子做鬼脸,也可能完全无害。然而,当我们发现自我刺激行为会影响学习、社交互动或安全性,这时就有必要考虑是否需要介入。举例来说,若孩子重复地把教具排成一行或在课堂中鹦鹉式重复句子而无法跟随课堂指令、影响与朋友互动,或可能造成自我伤害,则需进一步观察与处理。 当家长们决定介入的时候,第一步我们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父母可以尝试观察孩子的行为,其发生的时间以及其后的反应 (例如:发生行为之后有否响应他人,有否察觉照顾者已经离开或情绪有否改变等)。如果家长们发现重复性行为出现在多个不同的情境,尤其是在独处时, 那么该行为是自我刺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第二步,我们要在没有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给予赞赏,让孩子明白这是我们期望的适当行为。 第三步,当孩子在投入自我刺激时我们可使用温和的转移注意策略,让儿童的注意力投入在我们的对话或活动中,从而减少进行自我刺激。 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极地教导儿童功能性的替代行为,例如教导有趣的适龄的玩具和活动以减少无聊时的自我刺激行为。 我们要明白完全消除自我刺激行为并不现实,也非必要。对某些孩子而言,压抑这些行为可能会造成压力与疲惫,反而得不偿失。因此,在处理行为问题时,我们应该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准备有系统而灵活的计划,根据孩子的行为和反应作出适当的调整,耐心地与孩子一起练习与成长。

在多年的自闭症干预经验中,我们发现, 如果小组课堂采用系统的教学方法,并为每个孩子设定明确且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学生通常能够更顺利地适应学校环境。然而,要在小组课中有效学习,学生需要首先掌握一些基础能力. 大部份学生需要先通过一对一的密集培训建立这些技巧。 孩子在小组课之前需要先掌握哪些能力? 要在小组课堂中有效学习,孩子要先在以下四大核心领域展现一定的能力: 学前准备四大核心领域 1、行为管理 能管理并减少自我刺激行为(例如拍手、摇晃身体等) 极少或没有干扰性行为(例如发脾气、攻击、拒绝配合) 2、基本的「学习如何学习」技巧 安坐或站好 持续地回应提示 能耐心等待,并以恰当方式引起他人注意 能独立完成简单任务, 包括离座任务 能在极少监督下维持专注 理解基本的学习制度,例如代币制度、「time-in」行为管理制度 3、语言与沟通能力 理解小组指令,包括集体、个别及条件指令 能执行多步骤指令 能清晰并恰当地表达需求 4、自理能力 已完成如厕训练 能独立或在一些协助下日常程序(例如穿鞋、洗手等) 在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小组课堂时,除了考虑他们目前的能力,其他因素也同样重要。孩子的年龄、发展水平、与其他学生的相处等因素都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如果您的孩子还未完全掌握上述基础能力,我们建议首先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以帮助他们建立这些技能。学生应在具备一定独立性后再参与小组课堂,这样他们才能在没有父母、照顾者或助教持续帮助的情况下,有效地学习。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分享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方法,包括如何帮助他们从幼儿园成功过渡到小学。

孤独症孩子接受专业的干预训练是为了让他们在干预环境之外获得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优质的生活。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社交等方面没有进步,即便这些小孩在系统的干预环境中表现良好,也会非常担心。而在这种情况出现时,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表现不一的本质是什么,以便知道是否需要介入以及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家长首先要明白的是,几乎所有孩子在干预机构的表现都要比在家里好。换句话说,他们通常对老师的反应比对家长的反应更积极。普通孩子和他们的老师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孤独症孩子在干预机构和家庭之间的某些表现差异家长需要理性地看待。然而,如果孩子在干预机构和家中的表现存在持续且显著的差异,则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并找出原因从而尽可能缩小差距。 表现差距出现的原因 首先是找出这些干预技巧没有如预期应用到家庭环境中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孤独症孩子可能并未真正掌握这些技巧,只是由于无意的环境线索而看似表现良好。同样,孩子的干预训练可能没有在自然的环境中采用自然的教学方式进行,导致孩子错过了表现的机会。另一个原因可能与动机有关。不同环境中发生不同的事件是一些动态变化的因素,可能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动机在中心之外展示这些技巧。此外,孩子可能长期都不遵从家长指令。还可能存在其他实际原因,包括对孩子进步、行为和技巧性质的误解。 如何缩小表现差距? 孤独症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差异可能有多种原因,解决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干预方法的确能够帮助改善这种情况。 调整干预机构的教学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自闭症孩子干预训练要更加自然。比如,干预训练的教具要更加多样化、在训练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并在干预机构的不同场景中开展教学。同时,中心需要评估是否存在一些无意的环境提示或人为的注意力引导,这些可能会让孤独症孩子在机构表现得更好。 利用自然强化物来强化教学目标行为 通常,干预训练的老师常常需要借助外部强化物来激励孤独症儿童,但如果希望孩子能把学到的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行为本身带来的自然结果也要让孩子感到有意义。如果孩子觉得某个行为没有实际好处,他们就不太会在自然环境中主动去做。 接受家长培训 家长也需要接受培训,学习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发出指令、提供强化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把在干预机构学到的技巧泛化到家里和其他场合。 总之,如果孩子在将技巧应用到干预机构之外的环境中遇到困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克服这些困难。首先考虑为什么技巧无法泛化,然后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在中心和家中的表现差距是可以缩小的。

Please share to let more people learn about ASD and ABA therapy: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